当家人突发呼吸困难、嘴唇发紫,被紧急送进ICU时,你是否听过医生提到“经鼻高流量通气”?这个看似复杂的医学名词,其实是帮助呼吸衰竭患者“喘口气”的重要技术。今天,我就来聊聊这个能让患者少受罪、恢复更快的“呼吸支持神器”。

先搞懂:什么是呼吸衰竭?呼吸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导致肺部“换气”或“通气”功能出了大问题——简单说,就是身体吸不进足够的氧气,或者排不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血液里氧气不够(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堆积(高碳酸血症)。轻症时可能只是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重症时会出现嘴唇发紫、指甲发绀、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30次),甚至意识模糊、昏迷。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肺炎、严重哮喘等,都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这时候就需要外界帮助来维持呼吸功能。

传统呼吸支持:为啥有人怕“插管”?

提到呼吸支持,很多人会想到“插管子”——也就是有创机械通气。这种技术需要把一根导管从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确实能救命,但也有不少让人担心的问题:

1.痛苦感强:插管会刺激咽喉,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呛咳,清醒时很难耐受,有时需要镇静甚至麻醉。

2.感染风险高:导管相当于外界和肺部的“通道”,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反而加重病情。

3.恢复慢:拔管后需要时间适应自主呼吸,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失败,不得不再次插管,延长住院时间。

对于病情较重但还没到必须插管的患者,或者刚拔管处于恢复期的患者,有没有更温和的呼吸支持方式?这就轮到“经鼻高流量通气”登场了。

新选择:经鼻高流量通气,温柔又高效。简单说,经鼻高流量通气是一种“无创”的呼吸支持技术——不需要插管子,只需将一根柔软的鼻塞导管轻轻插入鼻腔,就能持续输送温暖、湿润且流量稳定的氧气。它的“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3点:

  1. 氧气给得足,还很舒适

(1)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通常在1-5升/分钟,而经鼻高流量通气能达到10-60升/分钟,相当于直接“冲”走鼻腔和气道里的死腔(不参与气体交换的空间),让患者吸入的每一口气体都富含氧气,快速改善缺氧。

(2)更重要的是,这些氧气会经过精准加温(37℃左右)和加湿(湿度100%),就像吸入“人体最适应的空气”,不会像冷干氧气那样刺激咽喉和气道,减少咳嗽、喉咙痛等不适。

  1. 悄悄帮你“省力”呼吸

它能在患者呼气时提供一个轻微的“压力支撑”,就像给气道撑了一把“小伞”,防止肺泡塌陷,让呼气更顺畅;吸气时又能减少呼吸肌的负担,让患者不用费那么大劲喘气,尤其适合呼吸肌疲劳的患者。

3. 减少插管风险,恢复更快

对很多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来说,经鼻高流量通气可以作为“过渡”或“替代”方案:

(1)病情较轻时,用它可能避免插管;

(2) 刚拔管时,用它能帮助呼吸功能逐步恢复,降低再次插管的概率。

哪些情况适合用?听听医生怎么选。

虽然经鼻高流量通气优势明显,但并非所有呼吸衰竭都适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这些场景:

(1)轻中度低氧血症(如肺炎、肺水肿早期);

(2)拔管后的“序贯支持”(帮助从有创通气平稳过渡到自主呼吸);

(3)拒绝插管或不适合插管的患者(如高龄、基础病多不耐受插管者)。

但如果是严重呼吸衰竭(如呼吸停止、昏迷),或气道大量分泌物无法咳出,还是需要及时插管用有创通气。具体用哪种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氧、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综合判断。

给大家的3个呼吸健康提醒:

呼吸衰竭看似“突发”,其实很多与慢性疾病控制不佳有关。作为重症护士,想给大家提3点建议:

  1. 控制基础病:有慢阻肺、哮喘、心脏病的人,要坚持规范治疗,避免急性发作;

2. 警惕早期信号:如果出现活动后气短加重、夜间憋醒、嘴唇发紫,及时就医,别硬扛;

3. 学会正确呼吸:平时可以多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锻炼呼吸肌,增强肺功能。

从有创到无创,从“痛苦耐受”到“舒适支持”,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不仅让重症患者少受罪,更体现了医学“以人为本”的温度。如果身边有人正在经历呼吸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多一份了解,少一份恐慌——毕竟,在与疾病对抗的路上,信心和知识同样重要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重症医学科 袁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