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水网:

它指的是集防洪、供水、灌溉、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覆盖广东全域的柔性安全水网,是岭南大地的“生命脉络”。

为什么要建造广东水网?虽然广东降水丰富,却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难题,80%降雨集中在汛期,部分地区干旱缺水。为破解难题,广东构建以“五纵五横、百川百枢”为布局的水网。“五纵”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骨干水系,像五条坚实臂膀;“五横”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跨区域工程串联,如同纽带。重点中小河流、灌区渠系等是“百川”,大中型水库、蓄滞洪区为“百枢”,共同交织成网。

广东水网核心功能:防洪保安,通过工程协同拦洪分流,护城乡安全;保障供水,调水至缺水区域,稳民生与工业;助力灌溉,强农业生产支撑;保护生态,改善水环境,促水生态修复。

广东水网的建设,是民生福祉保障、生态环境守护者、经济发展助推器,让我们一起关注、爱护广东水网,守护这滋养岭南大地的生命脉络。

二、生态海堤

生态海堤,它可不是普通的堤坝,而是综合了防洪、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简单来说,生态海堤是利用植被、环保材料和工艺,在满足抵御风暴潮、海浪侵蚀等防灾要求的同时,模仿滨海生态系统结构,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还具备美学价值的特殊海堤。

在广东,生态海堤的身影随处可见。像广州灵山岛尖北岸超级生态海堤,它把传统单一的防潮海堤,转变成了多元化滨水景观超级生态海堤,不仅能有效抵御潮水,还打造出独具岭南特色的滨水景观带,成为南沙的新名片。

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建设生态海堤呢?广东海岸线漫长,常年受台风、风暴潮威胁,传统海堤多为砌石结构,功能单一,还破坏海岸原有生态,降低生物多样性。而生态海堤在防洪同时,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美化海岸景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

生态海堤是广东海岸的坚固防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一起守护广东美丽的海岸线,让这片蓝色家园永远生机勃勃。

三、水库矩阵

他指的是构建四全、四制(治)、四预、四管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

先说说“四全”管理。简单说,就是让水库管理无死角:从大坝到周边环境,全覆盖;水位、水质、设备状态,全要素监控;一天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从建设到维护,全周期跟踪。就像给水库装了“千里眼”“顺风耳”,一举一动都清楚。

再看“四制”体系。这是给管理上规矩: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的体制机制。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分工、有规矩,才能井井有条。

遇到暴雨洪水怎么办?“四预”措施来帮忙:提前预报天气,及时预警风险,电脑模拟预演应对方案,备好应急预案。好比给水库配上“天气预报员”和“应急智囊团”,遇事不慌。

最后是“四管”工作。定期给大坝“体检”,及时除险加固,日常精心维护,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像咱们定期体检,让水库始终“身体棒棒”。

这套矩阵管理,说到底就是让水库既防得住洪水,又供得上清水,还能守护生态。守护好水库,就是守护我们的明天!

四、数字孪生水利

数字孪生水利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5G、大模型等技术,把现实中的自然水系和水利工程,像水库、河流、水闸等,在网络世界里搭建一个一模一样的“虚拟副本”。这可不是简单的复制,它们之间能实现仿真模拟,就像照镜子一样,现实中的水利设施有任何变化,虚拟世界里也会同步更新。

广东是怎么做的呢?在技术层面,搭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天上有卫星捕捉大范围雨情,地上有传感器监测水位、流量,水下机器人检查大坝状况;同时,构建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水文模型、调度模型等,实现“四预”功能。在管理上,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让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协同作战。

在2024年北江特大洪水期间,它提前两天半就预报出特大洪水,还通过预演辅助省水利厅优化水库调度方案,成功控制洪水量级,守护了下游城市安全。

数字孪生水利不仅保障广东水安全,更是开启了广东水利现代化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科学高效的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

来源: 科普打工人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