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笑”:成都世运会中最幽默的“国宝”
2025年8月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这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中,形象滑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登上了舞台,代表巴蜀幽默文化的国宝穿越千年,与海内外观众形成梦幻联动,让人忍俊不禁(图1)。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以其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了参观者。这尊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的陶俑,不仅是汉代民间艺术的巅峰之作,更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四川地区社会生活的窗口。
图1.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表演中,东汉击鼓说唱俑形象出场 图片来源:网络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采用泥质灰陶塑造,虽历经千年岁月,其精湛的工艺仍令人叹为观止。陶俑头戴软帽,长巾绕额,额前饰以花饰,极具汉代服饰特色。他袒胸露腹,左臂环抱着一面扁鼓,右手紧握鼓槌,仿佛下一秒就要敲响激昂的节奏。人物右腿高高抬起,左腿蹲曲,身体前倾,呈现出极具张力的舞蹈姿态,生动还原了汉代俳优表演时手舞足蹈的场景。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陶俑的面部表情—他双目微眯,嘴角高高扬起,露出两排牙齿,额间皱纹因开怀大笑堆叠而起,连脖颈处的松弛肌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极具感染力的神态,打破了文物常见的肃穆感,将一个幽默诙谐、沉浸于表演中的艺人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工匠巧妙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简略的身体线条与细腻的面部刻画,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完美融合,让静态的陶俑仿佛拥有了生命(图 2)。
图2. 出土于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 图片来源:网络
在汉代,说唱艺术被称为“俳优”,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深受各阶层喜爱。陶俑的存在,印证了《汉书》中“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的记载。这类表演者通常出身平民,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滑稽的动作取悦观众,内容多取材于市井生活,既有对社会现象的调侃,也包含劝诫教化之意。 这件陶俑出土于四川,反映出当时蜀地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的社会风貌。东汉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娱乐需求激增。说唱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俑的衣着装饰、道具设置,甚至肢体动作,都为研究汉代服饰、音乐、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