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首个全民健身日设立以来,8月8日已成为健身爱好者共同的节日。这一举措不仅是为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响应《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二条中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开放的相关规定。2025年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17年来,全民健身日逐步演变为全民健身战略宣传与落地的重要窗口。

体医融合:“运动是良医”的中国实践在全民健身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安全、可持续地推动群众参与运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体医融合”的理念并非中国独有。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与美国医学会(AMA)共同发起“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倡议,推动医学界与体育科学界共同参与慢性病防控与公共健康管理。该理念认为,科学运动是基础医疗保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通过评估、处方和随访等机制,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运动干预。

在中国,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推进,全民参与程度显著提升,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习惯。但与此同时,运动损伤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大众在运动前缺乏科学的评估,未能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强度,且尚未形成运动前评估的习惯。因此,如何为全民健身注入科学知识、进行科学预防与指导,成为体医融合的关键一环。通过引入运动医学的科学评估、康复指导和干预机制,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升健身质量,让“运动是良医”从倡导走向落实。

运动医学:为全民健身注入专业力量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1955年,原卫生部委托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译自俄文)高级师资进修班,请原苏联专家来华讲学,为全国各医学院、全军各医学院和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单位培养专业人才。1956年7月,首届进修班结业,教研组积极开展临床医疗体育治疗、运动队医生培训、疗养院医师进修;编写教材《医学院内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实习的组织方法指导》;翻译校对的俄文《医疗体育》《运动按摩》《运动医学》等专著于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时面向国家运动队,为体操队、游泳队等运动员诊治伤病;参加全国马拉松、拳击比赛的现场医务工作。1959年,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成立,涵盖运动创伤、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和运动康复四个方向。此后,全国多个地区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机构。1978年,中国运动医学会成立,并于1980年加入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众关心体育和投身体育活动的高涨热情前所未有,运动医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快速进步,进一步推动了运动创伤诊疗技术的发展。中国运动医学在发展历程中,不但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战略及健康中国战略服务。

事实上,为了减少运动伤病、提升运动干预的科学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便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是指由专业医生与运动指导人员根据个体健康状况制定的个性化运动计划,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和频次等。它体现了主动健康和功能优先的现代医学理念,强调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与修复能力,改变以往对药物和手术的过度依赖,逐步引导人们养成以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体医融合不断深化的今天,运动处方已逐渐成为基层医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它不仅适用于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核心稳定性的提升,更可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功能恢复,以及一般人群的运动能力维护与改善,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工具。

当前,运动医学早已超越其最初服务竞技体育的单一功能,日益成为全民健康促进体系中的核心支撑。从青少年的体质提升,到劳动人群的运动功能维护,再到老年群体的康复指导,运动医学覆盖生命全周期,在疾病预防、功能维持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让全民健身动起来,更引导全民科学动起来。

追忆:中国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100周年诞辰

曲绵域教授

中国运动医学能够取得今日之成就,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开拓奉献。当我们回溯这段发展历程,曲绵域教授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开创者与引路人。他是中国运动医学的奠基者,为推动运动医学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临床实践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2025年恰逢曲绵域教授100周年诞辰,值此之际,我们追忆这位医学先驱的奋斗历程,铭记其对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深远影响。

1955年,曲绵域教授受委派成立北京医学院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任主任;同年9月开办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这一举措为我国运动医学的发展播下了火种。1956年4月16日,在克拉斯诺赛尔斯基教授指导下,曲绵域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太极拳的健身意义》的文章(图1),提出:“常打太极拳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劳动能力,预防许多疾病发生,因而延长了人的寿命。”这篇文章较早地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运动医学理念相结合。

曲绵域教授一贯强调“运动医学要发展,关键在于下队,只有下队,运动医学才有生命力。”他长期深入运动队、训练场和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实地调研与临床服务。在运动创伤诊疗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先后提出了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的机制、修复和再生理论,并将其贯彻到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肌腱、韧带与骨接合处的解剖和病理研究,在国内及国际上提出了完整的肌腱止点装置的分型及其损伤病理表现理论;撰写《实用运动医学》《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卷》《运动创伤学》《运动创伤检查法》《运动医学》等10余部专著,成为我国运动医学领域的重要教材和专业参考书。

从基础教学、科研实践,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探索,曲绵域教授为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拓展了视野,提升了高度。

图1 1956年4月16日,曲绵域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文章《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结语

“运动是良医”不仅是一句倡导语,更应成为全民健康战略中的核心理念。通过体医融合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而曲绵域教授开创的中国运动医学体系,则为今天的专业支撑提供了坚实根基。

站在全民健身日设立17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认识到:全民健身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革命。让更多人“科学动起来”,是对曲绵域教授最好的纪念,也是新时代运动医学的使命所在。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王驿尘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甄橙)

(图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提供)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