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来袭,许多人为了健康和身材管理,依然坚持运动锻炼。然而,高温环境下运动存在诸多风险,如中暑、热射病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在炎炎夏日安全运动?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高温运动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科学的防护与急救建议。

■ 高温运动的风险:身体如何应对极端环境?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时,人体的散热系统可能面临严峻挑战。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超过32 ℃、湿度大于60%时,汗液蒸发效率大幅下降,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代偿期表现为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此时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进入失代偿期,核心体温超过38.5 ℃,出汗减少,伴随头晕、恶心、肌肉抽搐;最严重的危象期(热射病)则表现为核心温度超过40 ℃、意识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可高达50%。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人群更易受到高温影响。儿童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出汗较少;老年人则因心血管功能下降,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因此,这些人群在高温天气下运动需格外谨慎。

■ 高温运动的三阶防护:运动前、中、后如何应对?

1.运动前:充分准备,降低风险。高温环境下运动,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应关注天气情况,如果天气预报说“体感温度”或者“综合热压力指数”特别高(比如超过28 ℃),感觉又闷又热、喘不过气、太阳晒得皮肤发烫时,建议改为室内运动或将锻炼调整到清晨、傍晚等凉快的时间。其次,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透气速干面料的衣物,避免深色衣物吸热。此外,运动前2 h应补充500 mL水分,确保尿液呈淡黄色,避免脱水状态下的剧烈运动。

2.运动中:警惕身体信号,及时调整。运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大量出汗但皮肤发凉、心跳异常加快等情况,应立即降低运动强度,并转移到阴凉处休息。若进一步出现头晕、恶心、视线模糊,甚至停止出汗,则必须立即停止运动,避免热射病的发生。建议每15 min补充100~200 mL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运动后:科学降温,促进恢复。运动结束后,应避免立即饮用冰水或冲冷水澡,以免引发胃肠痉挛或阻碍散热。正确的做法是在阴凉处休息,用常温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体温逐渐下降。同时,继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监测心率恢复情况,确保30 min内心率回归正常范围(<100次/min)。

■ 热射病的现场急救

热射病是高温运动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根据《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现场急救可遵循以下步骤:

1. 脱离热环境:第一时间拆除运动装备,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2. 快速测量体温:测量核心温度,以直肠温度为最佳。

3. 积极有效降温:解开衣物,采用水浴或冰水擦浴,不提倡药物降温。

4. 快速液体复苏:给予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在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 mL/kg或总量1500~2000 mL,根据患者反应(如血压、脉搏和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

5. 气道保护与氧疗: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选择鼻导管/面罩吸氧方式,目标维持 SpO2>90%。

6. 控制抽搐: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10~20 mg。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8 mg/kg,肌内注射。

7. 转运送医: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经现场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 结语:科学运动,健康度夏

高温环境下运动并非不可行,关键在于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等相对凉爽时段进行锻炼,优先考虑游泳、室内瑜伽等低风险运动方式。同时,学会倾听身体信号,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措施。全民健身日倡导运动健康,但安全永远是第一原则。希望这份安全须知能帮助大家在夏日科学锻炼,远离热伤害。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心脏中心 王博 孙锟)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