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案例

“要不是姚院长,我这条老命可能就交代了!”今年67岁的王阿姨(化名)坐在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的病床上,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落泪。几天前,她因扁桃体反复发炎引发危急重症,在姚行齐教授的精准施治下,不仅脱离生命危险,更避免了多次手术的痛苦。

姚行齐教授

原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头颈外科主任、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医疗院长,师从于世界著名耳鼻喉专家姜泗长院士,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近30篇。武汉总医院工作期间共获得20次嘉奖,一次叁等功,一次优秀党政干部。

被忽视的“小毛病”,拖成“致命脓肿”

王阿姨从未想过,困扰多年的扁桃体炎会变成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喉咙痛就吃消炎药,几十年都这样过来的。”直到几天前,扁桃体突然剧烈发炎。

张口受限:仅能容下一指,连喝水都困难
吞咽剧痛:唾液只能含在嘴里无法下咽
呼吸不畅:脖子左侧肿胀,呼吸困难
高烧不退:浑身滚烫,两天未进食
口臭痰多:口腔异味浓烈,痰液粘稠

紧急到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就诊时,王阿姨的左侧颈部已有明显肿胀,触诊能摸到波动感,这是脓肿形成的典型体征,被诊断为扁桃体周脓肿伴咽旁间隙感染。

脓腔压迫气道,死亡率高的“咽喉雷区”

王阿姨的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咽部软组织肿胀范围达3.5×2.7cm,像一块浸满脓液的海绵压迫着气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颈部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颌下腺肿胀变形。

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数值飙升至13.1×10⁹/L(正常值4-10),全程C-反应蛋白突破484mg/L(正常值0-5),这些数据都在警示:脓毒血症正在逼近。

“扁桃体周围脓肿一旦穿透包膜进入咽旁间隙,就像在咽喉要道埋了颗炸弹。”姚教授解释,这个部位神经血管密布,感染扩散可能导致:

喉头水肿引发窒息

细菌入血导致败血症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纵隔脓肿等致命并发症

“两次手术太遭罪,风险我来担”

按照常规治疗方案,这类患者需先进行脓肿引流,待一周左右炎症控制后,再做扁桃体切除手术。但两次手术不仅延长治疗周期,还可能因感染扩散增加风险。很多医院都因为手术承担风险大不建议一次性完成手术。

姚教授却做出了不同的决定,“病人年纪大了,已经疼了好多天了,经不起折腾,尽量让她少受罪,风险我来担。”姚教授从患者角度出发,决定一次性完成左侧扁桃体切除术、扁桃体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这句话让王阿姨瞬间红了眼眶:“姚院长跟我说‘放心,手术风险我担’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懂,姚院长心里有把握,他其实就是给我鼓气,我对手术也充满了信心。”

在“脓海”中精准切除病灶,清除脓液

手术室内,无影灯聚焦在王阿姨肿胀的咽部。

手术难度极大——化脓发炎的扁桃体如同“泡在稀泥里”,组织脆弱且充血严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感染扩散。姚教授凭借精湛技术,手持等离子刀,在脓腔与病灶间精准操作,既彻底清除脓液,又完整切除左侧病变扁桃体,全程出血极少。

术后能喝粥,阿姨含泪感谢

术后,王阿姨的体温恢复正常,咽喉肿胀明显消退,终于能吃下流食。她红着眼眶说,没想到能一次手术解决问题,更没想到医生愿意为患者承担这么大的风险。“手术前我疼得整夜睡不着吃不下,现在能安稳躺着了。姚院长不仅技术好,心更好,知道我们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处处替病人着想,这次手术让我少受很多苦。”

姚行齐教授术后感悟

用爱心,做善事

谈及这例高风险手术,姚教授感慨道:“耳鼻喉疾病看似‘小’,但一旦累及气道、血管,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像这样拖延治疗的患者并不少见,总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小毛病可能拖成大危机。作为医生,技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担当,用爱心,做善事——既要敢担风险,更要会控风险,用爱心和责任心,让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安心。行医多年,我始终相信,每一次勇担责任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少让他们受一次苦,就是医者最大的价值。”

来源: 武汉民生耳鼻喉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