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量子力学是现代科学中最成功的实用性理论之一,它不仅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计算机芯片到医学成像设备,从激光技术到核能发电,量子力学的应用无处不在。然而,尽管量子力学以统计形式为核心的数学公式与实验验证都无比精确,它所描述的微观世界却充满了神秘与悖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上帝不掷骰子”,但他也承认,量子力学背后隐藏的现实让他“至死不渝地感到不安”。

2025年7月3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量子力学对现实有何说法?首次大规模物理学家调查发现解释存在冲突》的文章,揭示了物理学界对量子力学本质的分歧仍然巨大【1】。文章指出,尽管量子力学已诞生百年,物理学家们仍无法就其背后物理现实的本质性动力学描述达成一致。这场争论不仅涉及科学问题,更触及哲学与世界观的层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量子力学的神秘之处。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诞生

量子力学的诞生可追溯至1900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难题,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能量并非连续存在,而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传递,成功破解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黑体辐射困境,标志着量子论的正式诞生。随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完美解释了光电效应;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模型,结合量子化概念阐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这些早期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量子力学的数学体系

1925-1926年,维尔纳・海森堡与埃尔温・薛定谔分别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数学体系——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后来两者被证明等价。1926年,马克斯・玻恩提出波函数的概率解释,指出波函数的平方代表粒子出现的概率。这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迈入成熟阶段。

(三)量子力学的独特性质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叠加态等独特性质。这些性质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经典力学截然不同,彻底重塑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传统认知。

二、量子力学的三大主流解释

(一)哥本哈根解释:观测决定现实

哥本哈根解释是量子力学中最经典、最主流的解释之一,由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其核心观点是:观测之前,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即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的状态中;只有当我们进行观测时,系统的波函数才会“坍缩”,从而确定一个具体状态。换句话说,观测行为本身塑造了现实。

哥本哈根解释的优点在于实用性与简洁性,为量子力学计算提供了清晰框架,使科学家能准确预测实验结果。但它也引发诸多争议:例如,它似乎暗示现实具有主观性——若没有观测者,现实是否存在?此外,它无法解释“测量问题”:观测行为究竟如何触发波函数坍缩?

(二)多世界解释:平行宇宙的诞生

多世界解释是量子力学中最激进的解释之一,由美国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于1957年提出。它认为波函数从未真正坍缩,而是每次观测时宇宙都会分裂出多个平行分支,每个分支中所有可能的结果都会实现。

例如,在一个分支宇宙中,你向左走;在另一个分支中,你向右走。多世界解释的优点是无需引入波函数坍缩的概念。但它也面临挑战:首先,它要求我们接受极其复杂的宇宙观——无数平行宇宙的存在;其次,这些平行宇宙无法直接相互作用,难以通过实验验证。

(三)认识论解释:信息即现实

认识论解释是一种较新兴的观点,认为量子力学描述的并非客观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与信息。波函数不代表现实本身,而是我们对实验结果的主观信念。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认为量子力学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而非物理实体本身。

认识论解释的优点在于谨慎性,它避开对客观现实的假设,聚焦于我们能直接观测和理解的信息。但它也引发哲学问题:若现实仅是我们的认知,那么客观现实是否存在?这几乎已成为一个哲学命题。

三、《自然》杂志的调查:分歧的现状

《自然》杂志对15000多名近期发表涉及量子力学论文的研究人员调查揭示,物理学界对量子力学本质的分歧仍十分显著。结果显示,36%的物理学家倾向于哥本哈根解释,15%支持多世界解释,约17%认同认识论解释;此外,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支持其他解释,或认为现有解释均不够完善。

调查还发现,物理学家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也存在明显分歧。例如,36%的受访者认为波函数代表某种真实事物,47%认为它只是有用的工具,8%认为它描述的是主观信念;45%认为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存在边界,45%认为不存在,10%表示不确定。

这些数据清晰显示,尽管量子力学已诞生百年,物理学界对其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巨大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涉及科学问题,更触及哲学与世界观的层面。

四、正交碰撞理论:新的视角

正交碰撞理论为理解量子力学提供了新视角,其核心观点是:量子系统的演化可视为多个量子态之间的正交碰撞与相互作用。这些量子态可看作量子系统的不同“侧面”,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反映出新旧量子世界的转化。

(一)正交碰撞理论的基本概念

正交碰撞理论的核心是量子态正交碰撞的概念。在量子系统中,两个处于不同态的粒子间可发生多角度碰撞,其中正交碰撞(90度角)后形成的新物态能量密度最大【2】。新物态中量子的能量更高,表现为每个粒子都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既具有径向的膨胀力,也具有弯曲运动的向心力。其中,膨胀力对应新宇宙仍在发生的加速膨胀,向心力则对应类似地球等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以简单的双缝实验为例:在正交碰撞理论中,电子的波函数可看作单个粒子运动中膨胀力(直线加速运动)与向心力(曲线运动)的叠加。当大量电子通过双缝时,这些量子态中的粒子会发生碰撞与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干涉现象。这种解释既避开了波函数坍缩的神秘性,也无需引入多世界解释中的平行宇宙,更为简洁直观。

(二)正交碰撞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解释

正交碰撞理论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视角:它既避开了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坍缩的神秘性,也避开了多世界解释中平行宇宙的复杂性。此外,它强调量子系统内部的动态性与相互作用,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哥本哈根解释将波函数坍缩归因于观测行为,引发诸多哲学争议;而在正交碰撞理论中,波函数的演化被视为量子态中粒子间的碰撞与能量传播,这种解释更显自然与直观,强调的是量子系统内部的动态相互作用,而非依赖观测行为。

(三)正交碰撞理论的可实验性

正交碰撞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可通过实验验证。通过设计特定实验,我们可观察量子态中粒子间的碰撞与相互作用。例如,在量子隧穿实验中,正交碰撞理论可预测隧穿粒子概率的变化,这一预测可通过实验验证;此外,它还能解释量子纠缠等现有实验现象,为纠缠态的形成与演化提供新解释。这些实验验证将为正交碰撞理论提供有力支撑。

量子力学的本质:从碰撞到新物态

(一)量子力学的本质是碰撞

量子力学的本质或许是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即加速碰撞的过程与结果。碰撞描述了粒子在相互作用前后的状态变化,以及质量向能量的转化【3】。量子力学的广泛应用正是基于粒子间的碰撞结果,而粒子加速正交碰撞是其中的特例,能形成最大的能量密度。例如,电子束通过双缝时,粒子因弯曲运动像波一样产生干涉条纹,而粒子因径向加速运动呈现“落点”特征——这一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粒子”与“波”的绝对界限。

(二)叠加态与观测坍缩

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用宏观场景比喻叠加态:未打开盒子时,猫处于“生”与“死”的叠加态;观测后状态才确定(即“坍缩”)。这类似于单摆的动能与势能——存在两个极端状态,而某一瞬时则是两种状态的叠加。打开盒子或进行测量,相当于外力与量子(或单摆)发生碰撞,其结果便形成了新状态下的物态(即所谓的“坍缩”),此时新状态中粒子的能量与动量已不同于之前的量子状态。

(三)量子纠缠与新物态

两个或多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其新量子状态会“纠缠”在一起,无法单独描述每个新粒子的状态,只能描述整体。从正交碰撞理论来看,两个或多股粒子相互作用(即碰撞)后,会形成新的量子态。新旧量子态的质能总量相等,但新量子态中单个粒子的物理特征无法单独描述。碰撞后,新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具有新状态下的共同特性(如新粒子具有两个分量力的加速度),这便是爱因斯坦口中“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表象。

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与隐变量

(一)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

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在于它缺乏对粒子正交碰撞的理论解释。不同加速度(能量)的粒子间碰撞形成的新物态,其能量密度和新粒子的加速度均与碰撞前的不同【4】,即新粒子的光速与碰撞前旧粒子的光速不同。

测量一个粒子,相当于测量仪器上的粒子与被测量粒子发生碰撞,碰撞结果会形成新粒子。新粒子间具有相同特征,且其瞬时速度必然超过碰撞前粒子的速度(即新粒子超光速)。这种碰撞前后的两种状态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而现有量子力学也仅解释了部分现象,未揭示其背后的物理本质。

(二)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

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中的关联现象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本质上是对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质疑。这种质疑并非否定现象本身,而是源于他对物理学基本逻辑的坚守,以及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深刻怀疑。

爱因斯坦尊重客观事实,他通过坐标变换的数学推导出无动力描述的质量与能量相互转化(狭义相对论),但正交碰撞理论得出的是单向转化【3】,他又用几何数学方法将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发展出广义相对论【4,5】。尽管他的探索仍有深化空间,但他始终不相信无原则的超距作用,也不认可违背因果逻辑的理论。

爱因斯坦得出结论:量子力学没有完整描述物理实在(现象),必然存在尚未发现的“隐变量”。而这一“隐变量”或许就是粒子正交碰撞产生的新物态——当一个质量力对另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粒子间会发生碰撞,形成新物态,也就是所谓的“坍缩”现象。

量子力学的未来:探索与希望

尽管量子力学已诞生百年,物理学界对其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巨大分歧。但正是这种分歧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正交碰撞理论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视角,它既避开了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坍缩的神秘性,也避开了多世界解释中平行宇宙的复杂性,更强调量子系统内部的动态性与相互作用,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思路。

(一)实验验证与理论完善

未来,通过设计特定实验,我们有望进一步验证正交碰撞理论的合理性。例如,在量子隧穿实验中,该理论可预测隧穿粒子概率的变化,这一预测可通过实验验证;在量子纠缠实验中,它可解释纠缠态的形成与演化。这些实验验证将为正交碰撞理论提供有力支持。

(二)量子技术的发展

正交碰撞理论不仅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还对量子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量子计算中,它可为量子比特的演化提供新解释,优化量子算法设计;在量子通信中,它可为量子态的传输与测量提供新思路,提升通信的安全性与效率。

(三)回答量子引力的问题

正交碰撞理论通过微观粒子的正交碰撞机制,尝试用量子力学解释引力本质。该理论认为,当两个水平质量力以90度角碰撞时,会产生新的垂直矢量,其能量密度与碰撞角正弦值成正比。这种碰撞不仅能解释宇宙膨胀(引力本质是大爆炸后的膨胀力)【6】,且这种膨胀力也是量子能量的表现——因此,量子引力的本质或许是量子膨胀力。

(四)哲学与世界观的思考

量子力学的争论不仅涉及科学问题,更触及哲学与世界观的层面。正交碰撞理论提供了新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量子力学本质,它强调量子系统内部的动态性与相互作用,而非依赖观测行为。这种新视角将助力我们更深入理解微观世界的本质,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结语:量子力学的未解之谜

量子力学诞生已百年,但它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仍充满神秘与悖论。尽管物理学界对其本质存在巨大分歧,但这种分歧也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正如《自然》杂志的调查所揭示的,不同解释为我们理解量子力学本质从不同视角提供了不同片段。

正交碰撞理论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视角,它既避开了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坍缩的神秘性,也避开了多世界解释中平行宇宙的复杂性,更强调量子系统内部的动态性与相互作用,为理解量子力学本质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通过实验验证与理论完善,我们有望更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同时,量子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进步。无论量子力学的本质最终被揭示为何,它都将继续激发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GibneyE(2025)Physicistsdisagreewildlyonwhatquantummechanicssaysaboutreality,Naturesurveyshows.Nature643:1175-1179。
【2】QianWH(2025)Expandingforceinastronomyandupdraftforceinmeteorology.JModPhys16:267-285。
【3】QianWH(2023)Aphysicalinterpretationofmass-energyequivalencebasedontheorthogonalcollision.JModPhys14:1067-1086。
【4】Qian,WH(2023)OnthephysicalnatureofEinstein’sgravitationallensingeffect.JHighEnPhysGravi&Cosm9:383-399。
【5】QianWH(2023)OntheattributionofMercury’sperihelionprecession.JAppliedMath&Physics11:1359-1373。

【6】QianWH(2024)TheessenceofgravityistheexpansiontendencyoftheUniverseaftertheBigBang.JModPhys15:804-849。

来源: 钱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