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秋已到,

但“秋老虎”的威力可不容小觑,

高温天气依旧可能频繁“上线”。

你有没有发现,

在闷热的日子里,

自己特别容易头痛头晕,

上班上学总感觉脑子转不动,

效率大打折扣?

其实,这可不是你的错觉,

高温对大脑的影响,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一、高温真的会伤害大脑吗?

***答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具体可以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类影响:

功能性影响

🔥认知能力下降:国内一项对 5 万余人的随访调查显示,在极端高温下待1小时,就会导致大脑反应速度变慢、出错率上升,记忆力和注意力也会跟着“掉线”。

😠情绪“跑偏”:气温和情绪呈倒U型关系,天太热时,人更容易变得愤怒、痛苦,甚至攻击性上升,自杀率也可能随之增加。

病理性影响

🔥直接引发疾病:最典型的就是热射病(重度中暑),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若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

⚠️加重原有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发现气温高于35℃时,中风(脑卒中)导致的死亡率会显著上升。

二、高温伤脑的“幕后原因”

大脑虽特殊,但其细胞活动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健康人的平均脑温约为38.5℃,而大脑底部的下丘脑就是负责调控脑温的“中央空调”:

高温环境下,下丘脑会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刺激汗腺分泌汗液来散热,但大量出汗会导致脱水,进而影响认知能力💧。

若持续处于高温环境,超出下丘脑的调节能力,脑温就会失控。动物实验表明,脑温上升1℃就可能干扰脑细胞中的酶,影响新陈代谢,造成细胞损伤⚠️。

三、高温天如何

给大脑“降温护航”?

01

打好身体基础:

在早晨、傍晚等凉爽时段适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增强身体的调节能力🏃‍♀️。

02

避开危险时段:

多关注天气预报,在家、车内、工作场所放个温湿度计,减少高温暴露🌡️。2025年夏天极端高温偏多,长三角、华南、重庆、四川东部、新疆南部等地区的朋友,尤其要学会识别热射病征兆(如身体发烫、头晕意识模糊、行走不稳、心慌呕吐等)和急救方法📝。

03

给下丘脑“搭把手”

**足量补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气温适中、活动量低时,男性每天喝1.7升水,女性1.5 升;高温天或活动量大时要多喝💦。

**避开“脱水陷阱”:**少喝太甜、太咸、含酒精或咖啡因高的饮料,它们会加速水分流失❌。

**留意脱水信号:**出现口渴、头晕、头痛、尿液颜色变深(呈深黄色)时,要及时补水,重度脱水需立即就医🚑。

04

警惕药物影响

某些降压药有利尿作用,高温天可能加重脱水;一些精神疾病药物会让人感觉不到口渴,增加脑温失控和患热射病的风险,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

05

掌握紧急干预技巧:

若出现大脑功能受损迹象,要立刻脱离高温环境,停下手中工作。有条件的话洗个冷水澡,没条件可以喝带冰块的饮料(温度约- 1℃),研究显示这能有效降低脑温,但冷饮别喝太多哦❄️。

高温天对大脑的影响不容小觑,

做好防护,

才能让我们的“司令部”

在炎炎夏日里也保持高效运转呀!💪

来源: 文字图片来源参考:科普中国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