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科普反诈体验馆正式对外开放。集反诈、反邪、反沉迷三大职能于一体,让严肃的安全科普变得生动鲜活,为市民打造沉浸式的安全科普教育平台。
反诈体验区,以“科普反诈”为核心。当前,诈骗手段持续翻新升级,传统反诈宣传面临形式单一、渗透力不足等现实挑战。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市民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杭州市科技传播学会开创性提出“科普反诈”理念,将科普工作与反诈宣传深度融合,致力于用科技手段反制科技诈骗。
体验馆借助VR 技术,生动还原 “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杀猪盘” 等常见诈骗场景,市民戴上设备,便能 “穿越” 诈骗现场。“反诈万花筒” 装置则通过动态展示各类诈骗手法的演变过程,让市民清晰了解诈骗手段的多样性和迷惑性。AI 反诈机器人能模拟各种诈骗话术与市民对话,市民在互动中学习如何巧妙应对,大大提升了临场应变能力。而 AI 换脸变声技术的运用,更是让市民直观感受诈骗分子如何利用技术伪装身份实施诈骗。在这些场景中,市民通过角色扮演,亲历诈骗分子的话术诱导过程,在趣味体验中加深对诈骗手段的认知。实现“馆内受骗,馆外免疫”。
反沉迷教育板块聚焦认知引导与实践体验,分设认知区与互动角。未成年人作为 “数字原住民”,触网方式多样,《第 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7.2%,67.8% 的未成年网民经常上网玩游戏,54.1% 经常看短视频。随着年轻网民规模增长,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反沉迷教育通过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把孩子从对手机和游戏的过度沉迷中拉回现实。
认知区以图文、视频、案例为载体,系统阐释“什么是沉迷”“沉迷的成因与危害”:通过直观解析网络沉迷的心理学机制,搭配人体模型具象呈现 “久坐致脊柱变形”“视力下降数据”“熬夜影响内分泌” 等生理危害,让参观者清晰认知沉迷对身体的损害。特设 “网络赋能墙”,展示网络在学习(在线课程)、社交(跨地域交流)、创新(青少年编程作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传递 “反沉迷≠反网络” 的理念。互动角则强化参与感与实用性:入口处的签到屏供参观者选择上网时长、浏览内容偏好等上网习惯,生成数据柱状图,直观感知群体现状;展台摆放手机、平板,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青少年模式”“屏幕使用时间限制”“内容过滤” 等功能的设置方法;“替代活动清单” 涵盖篮球、跳绳等运动类,绘画、乐高等兴趣类,桌游、志愿者活动等社交类项目,让青少年体验线下互动乐趣。学会主动掌握网络,而非被动沉迷。
反邪体验区则以“科学揭秘” 为核心创新点。通过VR技术,市民可以 “走进” 邪教制造的虚假场景,亲眼见证歪理邪说的荒谬之处。馆内的 “邪教危害剧场”,以影像的形式展示邪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让市民直观感受到邪教的欺骗性和破坏性。此外,“科学实验室” 板块通过一系列简单有趣的实验,揭示了邪教所谓 “超自然能力” 的科学原理,引导市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认清邪教本质。
杭州市科普反诈体验馆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互动形式,让反诈、反邪、反沉迷知识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市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体验馆将根据社会热点和新型犯罪手段,不断更新体验内容和形式,持续为市民提供实用、有趣的安全科普教育服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贡献力量。
来源: 科普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