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德(公元1887-1943),字静恬,河南汝州人,自幼慕道,有出世之心。然因侍养父母,不能出家远游, 以经营钱庄为业,娶妻生子。双亲去世后将钱庄权与妻子,至嵩山拜中岳宫范教成道长为师,成为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不久,侯永德谨遵师命云游四方,至南阳玄妙观受戒。受戒后南下参访武汉四大丛林,至上海白云观、北京白云观任司帐。再与道友高虎臣等云游至千山、医巫闾山、沈阳太清宫挂单,执务寮房客堂三四年。复入上海白云观,见道友不同于往昔,于民国四年长住武汉长春观,任知客兼化主达八年。民国十二年(1923)长春观监院陈宇定因年迈而退座,侯永德执事严谨,被公推为监院。


(侯永德)

侯永德住持长春观对外交往,经历过晚清民国的变革,视野开阔,革新思想,对传统宗教所遭遇的困境深有体会。在上任后进一步加强了与军政商各界人士的交往,为长春观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侯永德交往的军政要员与社会名流、工商界(民众乐园、协记德生义、曹祥泰、泰昌祥、裕华纱厂、叶开泰药堂、福盛谦茶号等)贤达;交友众多,有萧耀南、夏斗寅、何佩瑢、贺衡夫、徐荣廷、蔡辅卿、萧禹虔、刘宗三、叶凤池、刘维桢、项竹坪、沈文田,庞龙翔,计国桢等,均是武汉三镇有影响的人物。这些军政要员、社会贤达,或是长春观的大施主,或是通过各种途径给长春观以支持。武昌史载,何佩瑢“知长春观先农、神祇二坛之古,每朔望必临以二坛三殿如常……迨经营告蒧,又时在观指导永德,提点之不逮,有学识,为群伦师资焉”。上述工商界和社会名流,多是热心于慈善的人物,他们的捐助给长春观以经济上的帮助,并以在当地社会的声名扩大了长春观的影响力。除结交重要人物外,侯永德还通过道教经忏仪式服务获得了广大信众支持。经忏,又称斋醮、法事,民间叫做做道场,是道教主要的宗教活动,也是丛林重要的集资方式之一。经忏由武汉三镇富商名绅出资,一般内容为祈雨祈福、超度阵亡将士、超度亲属等。

长春观是道教有名的“经忏丛林”, 以经忏闻名天下,后来著名的高道、经忏名家王世南、喇万慧、韩高超以及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等都曾在此治学修道。2016年丙申年,长春观在吴诚真方丈的带领下重开三坛大戒,这是自1925年后传戒后的首次盛况。

侯永德十分注意道教仪式,结识了武汉许多闻人,汉口工商界巨子贺衡夫就是如此与之相识。贺衡夫曾回忆说:“我认识侯道人大约是在民国十年之谱。在旧时代一部分人迷信敬神不分什么佛教、道教,遇有法事、道场,常被邀去参加礼佛拜道。我便在这样的场合里认识了侯道人。”此时的侯永德尚在担任长春观知客,在任监院后,他在汉上闻人叶凤池资助下在长春观兴建祈祷世界和平会,常年永为祈祷皇经会,他主持的祈雨仪式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民国十二年(1923)武汉大旱,督军萧耀南在长春观祈雨,请侯永德主持法事,感应颇速,萧督军捐献两千大洋用来兴建道藏阁。第二年,武汉士族项竹坪又捐助了五千大洋。长春观有了这两笔资金,于是将道藏阁修建完成。道藏阁刚完工,侯永德即与武当宫方丈刘嗣授在此开坛传戒,度戒子四百七十多人,为道教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民国二十年,湘江发大水,数万灾民从湖南逃亡到武昌,政府在洪山宝通寺和长春观分别开设粥厂作为接济,侯监院率全观道众,日夜熬粥济民从事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四年,湖北天门一带闹水灾,他又协同政府组建慈善团赴天门赈灾。民国二十五年,武昌建造环城公路,拆迁周边坟墓,而蛇山一带,有很多墓地,那些找不到主人、无人认领的墓地,全部遭到抛弃,一时间白骨累累。侯监院于心不忍,立即发动道众进行收捡,并与弟子李崇钦带头示范,然后购买棺木,将捡来的白骨、遗体另行安葬……这样的善举,在侯永德道长担任监院的三十来年时间里,不胜枚举,如:开设医馆,为市民义诊送药;一年四季散发救济物资,光年终赈济年关的时候就要用掉几百上千担粮米;在来城楼内开设平明学校,聘请老师为百多个无钱读书的小孩教书;收养陕甘荒年时产生孤儿数百人……实在是道门之中难得的大德。

1943年,侯永德在长春观逝世羽化。

武昌士人濮智诠写了一首《利济行》的长诗赞颂他的功德,有“利济道人”的称号。

侯永德的一生以利济苍生为德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他的功德远不如此。当年刘嗣授在长春观传戒,遇上武汉大旱,粮米紧缺,幸亏汉上信士叶凤池捐米两百担,才让道众和戒子们不至于挨饿,让传戒得以圆满完成。有了这个教训,侯永德便大力开垦农田,将长春观的千亩荒田变成了良田,为丛林产业的开拓,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而自那之后,由于有了千亩田产的支撑,长春观年年有余,才得以开展施舍茶汤、送医送药、救济贫民等等慈善活动,每年散发给贫民灾民的粮食,都以千担计。利济道人,利而济之,名不虚传。

来源: 唐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