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期,对高血压患者构成严峻挑战。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理论上血压可能降低,但实际情况复杂多变。大量出汗导致的脱水会使血液黏稠度上升,心脏负担加重;闷热天气引发的睡眠障碍和情绪烦躁,会激活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患者误认为夏季血压“自然好转”而自行减药或停药,埋下巨大隐患。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指出,夏季高温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上升,尤其是清晨时段。科学管理三伏天血压,对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症至关重要,绝非小题大做。
1. 精准监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
夏季血压常呈现“两高一易”特点:夜间血压更高、波动性增大、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建议患者增加家庭自测频率,重点监测晨起(6-9点)和睡前(21-22点)血压,每周至少3-5天。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运动、咖啡或吸烟后立即测量。若发现血压异常波动或多次超出目标值,应及时就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推荐,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全面评估血压节律,避免被单次测量误导。需特别注意空调房与高温环境切换时、以及大量出汗后的血压变化。
2. 智慧生活:构建血压“防护盾”
科学补水,小口慢饮:脱水是夏季血压失控的元凶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高温或出汗多时需增量。切忌一次性豪饮,应少量多次每次100-200ml ,优先选择白开水或淡茶水。避免冰镇饮料,以免刺激血管。
饮食清淡,补钾限盐:即使出汗增多,也无需额外增加食盐摄入仍应<5克/天。可多吃富含钾的天然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蘑菇辅助稳定血压。减少油腻、高糖食品,减轻心血管负担。
运动择时,室内为佳:避开10点至16点的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时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憋闷为宜。推荐利用室内场馆或居家锻炼。
睡眠充足,环境舒适: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使用空调或风扇调节室温建议26℃左右,避免直吹。使用凉席、遮光窗帘等改善睡眠环境。午间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稳定血压。
3. 规范用药:遵医嘱是金标准
夏季血压可能因血管扩张而较冬季略低,但绝对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擅自减停降压药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大风险因素。是否调整方案,必须由医生根据规律监测的血压数据综合判断。一项研究明确显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可使心肌梗死风险增加80%。务必坚持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尤其季节交替时。外出时随身携带药物,避免药物暴露于高温环境如车内导致失效。
4.结语与建议:个体化管理,安享夏日
三伏天血压管理的关键在于个体化、精细化与持续性。患者需充分认识夏季血压波动的特殊性,通过规律监测掌握自身状况,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将管理融入日常:制作健康提示卡贴在冰箱、设定手机提醒服药和测血压、与家人互相监督。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高温公众健康防护提示》也强调,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需加强健康监测。请牢记,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科学管理是守护健康的基石。让我们用知识和行动筑起防线,在炎炎夏日中保持血压平稳,尽享健康生活。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相关统计数据与研究
5.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公众健康防护提示》
6.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相关研究论文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