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8月7日立秋,炎热未退、燥邪渐起,“秋老虎”+“长夏湿”正夹击人体最娇嫩的脏腑——脾胃。一旦失守,轻则腹胀嗳气、重则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老人妇女儿童还可诱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今天,我们讲清楚肠胃疾病的识别、预防与急救,帮全家人平安入深秋。
一、立秋肠胃病为何高发?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但此时远未告别暑热。在中医理论中,夏秋之交被称为 “长夏”季节——秋天的燥气欲降未降,夏天的湿热升不上去,形成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时期。长夏对应的脏腑是脾胃,过于湿热的天气最易伤人脾胃阳气。
此时人体面临三重威胁
1.湿热滞留:夏季积聚的湿热之邪尚未完全消退,与初秋的寒凉相结合,加重脾胃负担。
2.饮食隐患:天气炎热,人们偏爱凉拌菜、生冷食物,易引入病菌引发痢疾。
3.免疫低谷:人体免疫系统正从夏季高温适应期向秋冬凉爽期过渡,免疫力相对下降。
二、典型症状 & 可能后果
1.轻症:食欲差、舌苔厚、大便溏粘马桶 —— 功能性消化不良。
2.重症:24 小时内水样便≥3 次、发热>38 ℃、里急后重 —— 急性胃肠炎、甚至脓血便。
3.危险信号:眼窝凹陷、尿量<400 mL/日 —— 脱水、低钾、肾功能损伤,老人儿童 72 小时可危及生命。
三、中医教你“未病先防”
1.饮食
①减辛增酸:葱、姜、蒜减半,山楂、葡萄、番茄加倍,收敛脾肺气。
②黄金搭配:山药+扁豆+小米煮粥,健脾而不滞;银耳+百合+雪梨清炖,润燥而不寒。③瓜果禁忌:立秋后西瓜、香瓜、菜瓜减少食用。
2.起居
①早卧早起,空调 26 ℃为上限,后半夜定时关闭,窗缝留 2 cm 通风。
②夜班人群,可在凌晨 3–5 点(肺经当令)小睡 20 分钟,护肺亦护胃。
3.穴位按摩
①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3 寸):双手拇指同时按压 2 分钟,升脾阳、促蠕动。
②三阴交(内踝尖上 3 寸):艾灸 10 分钟或按压 100 次,调肝脾肾、化湿止泻。
四、急性发作 3 步急救
1.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 250 mL 每 15 分钟一次,防脱水。
2.焦米水:大米干锅炒至微黄,加水煮 10 分钟,温服止泻(源自《食疗本草》)。
3.速按止泻三穴:天枢(脐旁 2 寸)、上巨虚(足三里下 3 寸)、神阙(隔盐艾灸 5 分钟)。
若 12 小时内仍高热、便血或意识淡漠,立即就医,途中可继续补液。
❗突发腹痛腹泻时
①立即停止进食,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500ml温水+半勺盐)防脱水。
②艾灸神阙穴(肚脐)10分钟(无艾条可用热水袋替代)。
③症状持续超2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烧,务必紧急就医!
五、特别提示:严防基孔肯雅热
近期基孔肯雅热病例增多,对这类急性传染病需要提高警惕。
1.疾病认知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为:
①突发高热(>39℃)伴关节剧痛(常见膝/腕关节);
②皮疹扩散(发病2-3天出现);
③潜在风险:30%患者关节痛可持续数月。
2.急救要点
①发热<38.5℃:温水擦颈/腋窝,禁用酒精擦浴;
②发热>38.5℃:仅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布洛芬/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
③关节剧痛:桑枝+秦艽各30g煎汤熏洗患处。
3.特殊人群防护
①儿童:佩戴中药驱蚊香囊+每日按揉足三里健脾胃;
②孕妇:饮莲子百合汤安神,禁用火龙灸;
③老人:驱蚊屏障+基础病管理+康复干预,三重防护缺一不可;
④旅行者:归国12天内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立即申报。
立秋养生特别提示:今年立秋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湿热交织尤为明显,三条建议请收好!
①空调使用:温度不宜过低,最好调至除湿模式,既能除湿又避免受寒。
②饮食禁忌:“秋瓜坏肚”,西瓜等寒凉瓜果应减少食用;避免暴饮暴食。
③作息调整: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立秋养生,贵在“收”与“养”。顺应天时调整饮食起居,用中医智慧化解燥湿之困,让肠胃平稳度过季节转换期。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