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频发,中暑风险陡增,现在还正处于闷热潮湿的三伏天。

藿香正气水,作为家喻户晓的“防暑神药”,被很多人视为夏季必备。然而,用错药物不仅无效,更可能加重病情!科学认识中暑类型,合理选择药物至关重要。

【中暑分“阴阳” 用药大不同】

从中医角度来说,中暑有“阳暑”和“阴暑”之分。

**阳暑:**通常为高温暴晒引发,典型症状为体温飙升(超过38℃)、大汗、口渴、乏力等。此时,体内犹如有“熊熊烈火”,急需散热降温。

藿香正气水是禁忌!其含有40%-50%酒精,会加速脱水;辛温组方(藿香、紫苏等)更是“火上浇油”,可能加重高热、诱发心悸甚至意识障碍。

正确应对——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凉水擦拭身体(腋下、颈部是重点),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若体温超过38℃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需立即送医!

**阴暑:**贪凉过度(猛吹空调、狂饮冷食)所致,典型症状为头痛无汗、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轻微发热。本质是“寒包火”——外感风寒,内蕴暑湿。

藿香正气水是对症良药!其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专治这种“外寒内湿”引起的头昏脑涨、胸闷恶心、便溏苔腻。

【藿香正气“大家族” 看清成分再选择】

市面上,“藿香正气”剂型多样,核心差异在于是否含酒精。

**藿香正气水:**成品含40%-50%酒精。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服药期间禁用。

**藿香正气口服液/胶囊/滴丸:**成品不含酒精。适用人群更广(酒精敏感者可选),安全性更高。

重要提示——

**警惕双硫仑样反应:**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头孢类药物=危险!二者同时服用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导致气短、呕吐、心悸,甚至休克等风险。因此,服药前后7天应严格避免同服。

**禁忌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对成分过敏者慎用或禁用,务必遵医嘱。

【防暑药多样 各自有所长】

除了藿香正气,还有一些常用防暑中成药可应对不同症状。

1. 十滴水——

**适用:**中暑引起的急性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如高温劳作后突发不适)。

**注意:**含樟脑、辣椒等成分,药性较峻,孕妇禁用,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慎用。多用于短期救急。

2. 保济丸——

**适用:**暑湿困阻脾胃导致的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适合外出旅行时携带,可应对因水土不服导致的肠胃问题。专门应对“桑拿天”。

**注意:**性偏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孕妇忌服。

北辰医院中医科温馨提示您:防暑无小事,用药须科学!

信息来源 | 综合自国家应急广播、生命时报

来源: 北辰医院资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