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萤火虫!

夏夜的风带着丝丝热意,

是谁在草丛里忽明忽暗的

一闪一闪的发着光?

答:有着“魔法尾灯” 的萤火虫

萤火虫在中国分布广泛,南方各省较为常见,在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也有它们的踪迹。全国各地萤火虫的活跃时间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夏季气温稳定、湿度较高,是适合萤火虫交配和繁育的季节,这也构成了夏季特有的景象。

萤火虫谷 ©高原

又一年盛夏如约而至,不知道今年的你有没有亲眼见过这份限定浪漫?要是还没见过也没关系,接下来就带你走进红山夏日里的星星点点。

世界上的萤火虫有2000多种,经夜探观察,红山主要分布有两种——黄脉翅萤和端黑萤。它们的外形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征:都能发光!

那么问题来了: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答案藏着小浪漫!

黄脉翅萤 ©高原

“它们是不是在比谁更亮呀?”

NONONO~

是成虫萤火虫的闪光,

其实是超浪漫的 “求偶信号” 哦!

成虫期的萤火虫,主要任务就是繁育后代,雌雄萤火虫会通过发光来求偶。

端黑萤交尾 ©高原

通常,雌性萤火虫蛰伏在草丛中,先发出较为微弱的光,雄虫发现后会用明亮的闪光示好,等待雌虫荧光明暗的反馈,以此确定成功交尾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根据回应时间的长短,选择同种的雌虫进行交尾。

黄脉翅萤交尾 ©高原

那雌雄萤火虫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雄萤成虫的发光器有两节,

而雌萤的发光器为一节,

且雌萤眼睛较小、体形较大。

黄脉翅萤(雌)©高原

黄脉翅萤(雄)©高原

但是,交尾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唯一原因。实际上,大多数萤火虫在未成虫时就已经会发光了,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一样,都能发光。

不过,这三个时期的萤火虫发光显然不是为了交配,主要是为了警戒和防御天敌。

说到这儿,你们知道

萤火虫吃什么吗?

不同阶段可是不一样的!

端黑萤 ©高原

作为完全变态昆虫,

萤火虫的一生要经历:

卵→幼虫→蛹→成虫,

每个阶段的食谱大不同!

萤火虫的成虫期是非常短暂的,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成虫期的它们超“精致”,在自然条件下只吃露水、花粉、花蜜,或干脆不进食,利用幼虫时期储存的脂肪为生。

萤火虫的一生(以黄缘萤为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它们一生中最长的还属幼虫期,可达10个月。这个时期的它们主要是食肉的!

食肉?!!

像在红山目前发现的黄脉翅萤和端黑萤属于陆生萤火虫,它们的幼虫一般以蜗牛、蛞蝓等为食。

捕食过程颇有章法:

萤火虫幼虫是单眼,视觉不好,寻找食物通过敏锐的嗅觉,追踪着蜗牛的气息。

每当遇到蜗牛后,幼虫会先爬上蜗牛壳,用3对足将猎物紧紧抓住,随后用针状的上颚攻击蜗牛头并注入麻醉液,直到蜗牛不再挣扎。

接着,幼虫会分泌消化液,将蜗牛的肉分解成流状的肉糜,再摄入体内。

不过,萤火虫的成长一生中也有不少天敌。蜘蛛就是萤火虫成虫的头号天敌。除此之外,还有被螳螂捕食、被真菌和沼蝇侵害等。

被蜘蛛张网捕捉的雄性端黑萤 ©高原

也正因为这样的食性和生活习性,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息在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且相对湿度高的地方。

在红山的熊馆、本土区附近,

也是萤火虫出现较多的区域,

说不定某个夏夜就能邂逅

它们的身影哦~

如今,我们不禁想问:

萤火虫,你还好吗?

让我们共同的守护!

黄脉翅萤(雌)展翅 ©高原

这些小小的生灵,有着不容忽视的生态价值。萤火虫以蜗牛、蛞蝓等为食,是生态链上关键的一环,有着独特的生态价值。

同时,作为环境指示生物,它们的数量多少直接反映着当地环境的优劣——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洁净优质的生态;它们的消失,则暗示着环境正遭受污染与破坏。

端黑萤(雌)©高原

然而,萤火虫的生存现状其实并不乐观。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逐步发展,那些它们赖以栖息的清洁水域、繁茂植被,正在慢慢减少甚至遭到破坏;城市里的光污染,也会悄悄干扰它们依靠发光进行的交配行为,给种群的繁衍带来影响,使得它们的数量渐渐变少。所以,保护环境刻不容缓,需要从现在就行动起来!

端黑萤©高原

若想近距离观赏它们,有几点需要注意:野外常用的强光手电筒和驱蚊水可能会影响它们的活动,所以记得准备红光手电(萤火虫的眼睛对红光不敏感)和防蚊长袖。

唯有做到不打扰、不捕捉、不破坏,拒绝商业萤展,才能让萤火虫不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回忆里和孩子们的书本中。

只有我们时刻想着它们,

它们才能更美地陪伴着我们!

来源: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