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在野外,它们依靠茂密的树冠层觅食、休息、躲避天敌,在树枝间灵活穿梭以标记领地。
为了能够满足小熊猫的自然行为需求,提升其福利水平,我们始终致力于优化它们的生活空间。去年,我们就对小熊猫的外运动场进行了“荫凉改造计划”。而今年,为了进一步丰富小熊猫的活动空间,激发其攀爬、探索的天性,高黎贡的饲养员们在炎炎夏日里又有了一些“大动作”!
Vol.01
条条大路通“大树”
作为典型的树栖动物,小熊猫天生偏爱高处。因此,为它们构建一个立体、连贯、贴近自然的活动空间,是提升其福利水平的关键。
去年,我们的栖架改造更多的是考虑到夏季强烈的日照,饲养员们利用自然树荫遮蔽来避免小熊猫们受到阳光的直射,为小熊猫们避暑。
而今年,饲养员们的思路更进一步——从“静态遮蔽”转向“动态连接”,为小熊猫们打通一条“空中通道”,让小熊猫能够在整个运动场内自由、安全、顺畅地移动。这一次的改造,重点在于“功能性”与“连通性”,让整个场地更符合小熊猫树栖的习性。
由于高黎贡的外二运动场里营造的是高山峡谷的生态景象,瀑布将场地分隔成两边,潺潺流淌的小溪穿场而过,水声潺潺,雾气氤氲,极具自然野趣。然而,这道瀑布也将场地自然地分隔成了两部分。
之前,小熊猫如果想从一侧穿越溪流到达另一侧,只能依靠两岸的踏脚石,跳跃前行。这种方式虽然保留了一定的挑战性,但也存在局限,比如对年老或幼年个体而言就会有一些挑战。
为了真正实现“树栖自由”,饲养员们在酷暑中挥汗如雨,展开了一场“空中通道”建设工程。他们巧妙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栖架系统:从地面缓缓升起,经由半空中的转折平台,最终稳稳地连接到两侧高大的树木。
如今,这条贯穿全场的“空中通道”已正式“通车”。小熊猫们可以沿着这条连续、流畅的路径,从低处的栖架轻松攀爬至高处的平台,再从容步入树冠深处。
小熊猫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高度与路线——低处观景、中层穿梭、高处瞭望,真正实现了“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的自由~
Vol.02
这条路为啥这么“讲究”?
饲养员们在搭建“空中通道”的时候并非凭空设计,而是基于长期观察、动物行为学原理以及环境丰容理念,综合权衡了多个关键因素,力求在安全性、功能性、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丝滑步入栖架深处~
一切设计的起点,是对小熊猫日复一日的细致观察。再精巧的结构若不符合动物的自然行为习惯,也只是摆设。因此,饲养员们在规划栖架走向时,他们回顾了日常观察记录:小熊猫最常活动的区域是哪里?它们偏爱从哪棵树上树?哪些路径是它们日常巡视领地的必经之路?哪些位置是它们最爱晒太阳或乘凉的“宝座”?
正是基于这些日积月累的行为观察,饲养员们才最终确定了栖架的最终布局,不改变小熊猫们的动线,顺应它们的本能偏好,在它们“想走”的地方,提供一条更安全、更便捷、更丰富的路径。
当前正值酷暑盛夏,高温是影响小熊猫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遮阴效果成为栖架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荫凉处美美入睡~
饲养员们在选材和布局上都做了周密安排:栖架尽可能穿行于现有树木的浓密树冠之下,利用天然绿荫形成“林荫道”;同时,栖架本身也设计成多层次、有起伏的结构,使得小熊猫在移动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阳光直射的“阳光道”或树影斑驳的“阴凉道”,实现“想晒就晒,想躲就躲”的温度自主调控~
高低错落的多层次栖架
单一平面的栖架无法满足树栖动物的全部需求。因此,本次改造饲养员们特别强调了栖架的“层次感”。高低错落地形成了一个立体交错的三维活动网络。这种多层次设计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丰富了小熊猫的攀爬、跳跃、探索等自然行为;同时也提升了游客们的观赏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更多观察小熊猫自然行为的机会。
“隐身”在茂密植被中的栖架
为了让小熊猫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和隐私空间,饲养员们巧妙地将栖架“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之中,使木结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小熊猫在栖架上活动时,既能享受开阔视野,又能随时退入绿荫深处,获得心理上的庇护感。对游客而言也增添了“若隐若现”的“偶遇”惊喜和沉浸观察的感觉。
Vol.03
路好不好,要原住民“说了算”
空中通道搭好后,小熊猫们用实际行动来检验这条“空中通道”是否合格,毕竟,再精巧的设计,也必须经得起原住民的“脚掌检验”~
胖胖和脸脸作为最早尝试新设施的小熊猫,它们面对新栖架的表现却有些不同。胖胖适应得非常快,没过多久就对新的活动路径驾轻就熟,来去自如,显示出极高的好奇心与活力。
脸脸谨慎探索
相比之下,脸脸则显得更为谨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慢慢熟悉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转折,似乎是在确保自己的安全之后才会继续前进。尽管速度较慢,但脸脸同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栖架上停留观察,进行嗅闻等行为,表明它们对新的栖息环境的满意和好奇。
不同性格的小熊猫对于栖架的使用方法也各有千秋。有的小熊猫喜欢从竖直的支柱攀爬上去,享受那种垂直上升的挑战;而另一些则倾向于沿着旁边树木横着过去,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达到目的地。
目前来看,虽然还没有观察到小熊猫们明确的标记行为,但这并不意外。毕竟对于小熊猫来说,它们需要时间去熟悉新的栖架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当小熊猫们完全适应了新环境后,相信我们会看到更多有趣的行为模式出现~
未来,我们将继续观察、记录、优化,倾听它们的行为语言,读懂它们的偏好与犹豫,然后默默铺好那条“它们愿意走的路”。
路,要修;但方向,得由小熊猫们说了算~
来源: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