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最近,电子烟的危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加坡,电子烟已成为毒品入侵家庭的新通道。数据显示,新加坡学生因持有或使用电子烟被通报的案件从2022年的800起激增至2024年的2000起 ,形势十分严峻。在国内,果味电子烟也通过社交平台隐秘流通,甚至假借“养生雾化器”之名在电商平台兜售,企图躲避监管。那么,电子烟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危害呢?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它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其工作原理是以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驱动雾化器,通过加热油舱中的烟油,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一般由雾化器、烟杆、烟油几部分组成,核心消费成分大多是经提纯的烟碱,也就是尼古丁。
电子烟并非像一些宣传所说的那样无害,而是隐藏着诸多危害。
从成分来看,电子烟烟液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证实,电子烟烟液内含有足以致病的醛类物质,如甲醛、乙醛、丙酮、丙烯醛等,这些物质对呼吸系统危害极大。美国法律医学中心毒理学系学者检测14个品牌42个样品后发现,电子烟中的甲醛和乙醛含量明显超标,此外还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烟草特有亚硝胺和金属元素等有害物质。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加热烟草制品的危害低于常规烟草。
电子烟气溶胶对呼吸系统也有不良影响。当使用电子烟时产生的气溶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威胁人类健康,尤其对哮喘病人及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危害更大,还会造成PM2.5和PM1.0值远高出自然环境。英国学者发现,电池加热烟液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害的醛类物质,长期吸入可能导致肺癌、慢阻肺等多种疾病。
很多人以为无害的尼古丁,其实危害也不容小觑。尼古丁不仅使人上瘾,重复使用还会改变人体血液动力学,加快心率、造成短暂血压上升和冠状动脉收缩。并且,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可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妊娠期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胎儿和青少年接触尼古丁会对大脑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后果,引发学习障碍和焦虑障碍等问题。
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突出。青少年身体尚在发育阶段,呼吸系统脆弱,吸电子烟可能造成急性肺损伤,如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过敏性肺炎,还可能诱发严重哮喘,长期使用会增加心梗等重大疾病的患病风险。电子烟产生的二手烟也会增加空气中致癌物浓度,危害身边人的健康。而且,绝大多数电子烟含有的尼古丁极易让青少年成瘾,一旦尝试,开始使用卷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一倍,陷入烟瘾恶性循环。根据美国青少年烟草调查,“好奇感”是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对电子烟危害认识不足,加上电子烟企业用“帮助戒烟”“健康无害”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将其标榜为“年轻”“时尚”“潮流”的代表来诱导未成年人,使得电子烟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蔓延。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子烟的危害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在美国部分地区,因电子烟泛滥出现了“丧尸现象”,反映出当地在社会治理和毒品打击方面的严重缺失。在新加坡,电子烟被犯罪集团利用,混入大麻素和合成毒品,伪装成笔、打火机等渗透进青少年群体,带来巨大健康和社会风险,部分电子烟液体还被掺入管制药物“依托咪酯”,造成多起青少年行为异常甚至住院的严重案例 。
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对电子烟的监管。2021年11月,国务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将电子烟正式纳入国家烟草体系监管;2022年5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施行,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产品,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2022年10月1日,《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界定了电子烟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相关设计与原材料、技术要求等。即便如此,仍有不法商家通过各种隐蔽手段销售违规电子烟产品。
电子烟并非健康的替代品,其危害涉及多个方面,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电子烟的危害,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电子烟危害的认知,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联合早报社论: 电子烟危害日益严峻 2025-08-04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