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刘野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新兴微生物和感染》发表了题为“Enhanced antibody response to the conformational non-RBD region viaDNA prime-protein boost elicits broad cross-neutralization against SARS-CoV-2variants”的论文,发现构象型non-RBD表位增强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交叉中和能力。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导致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提升疫苗的广谱保护效力可有效降低新冠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新冠病毒的主要抗原是S蛋白,其中RBD区是疫苗研究的热点区域,也是免疫逃逸突变的高发区。RBD区外的非RBD构象表位同样可以诱导中和抗体应答,且受免疫逃逸突变的影响相对较小,其在广谱保护性疫苗开发中尚未得到充分关注。

本研究采用DNA初免-蛋白加强(DNA prime-protein boost)免疫策略,评估了非RBD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non-RBD region)的靶向免疫反应对小鼠体内SARS-CoV-2病毒广谱交叉中和的潜力。本研究显示,针对非RBD构象表位产生增强抗体反应的小鼠,对Wuhan-01原型株、Delta和Omicron亚变体均表现出更好的交叉中和能力。通过构象表位分布分析和表位特异性结合抗体定量,本研究团队发现针对N端结构域超位点(NTD supersite)(一种非RBD构象表位)的结合抗体比例与病毒中和效力呈正相关(图1)。这一发现揭示了非RBD构象表位特异性结合抗体的高比例在介导病毒交叉中和中的关键作用,为克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免疫逃逸提供了新的疫苗研究思路。

图1. non-RBD表位增强新冠变异株的交叉中和能力

本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探索研究专项和前沿交叉研究专项(2024-I2M-TS-030、2023-I2M-QJ-018)、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2302AA310005)、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202201AU070152)的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刘野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院士与杨雨荷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马云飞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谢博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硕士研究生陈坤和朱佳艺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4.2447615?rfr_dat=cr_pub++0pubmed&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3Arid%3Acrossref.org.

来源: 云兮疫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