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睁开眼的那一刻,世界像被一键调成了高清。”7月29日上午,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专科复查区,28岁的杜先生(化姓)拿着复查单兴奋不已,陪伴他20年的500度近视正式“下线”。而与杜先生一同重获清晰视界的还有他的妻子林女士(化姓),术后右眼1.0、左眼1.2的清晰视力,让她忍不住在朋友圈写下:“原来不戴眼镜的自己,长这样!”

杜先生从事技术研发,常年与电脑、显微镜打交道,“眼镜一戴就是十几个小时,压到耳根疼,冬天进屋全是雾。”在得知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引进全球最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 800后,平时就热衷于琢磨“科技与狠活”的他第一时间预约了术前检查。
“患者角膜厚度、曲率、泪液分泌等指标均符合手术指征,且摘镜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高,非常适合机器人全飞秒SMILE pro。”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屈光专科主任张青松教授介绍,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是以智能机器人理念、超快速治疗时间、全流程数字化链接为基础的激光视力矫正设备。它搭载了最新SMILE pro手术技术,10秒内就能完成单眼扫描,能显著缩短术中操作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此外,这一设备主屏操作与侧屏监控双路同步,医生专注对位的同时,护士、技术员可以实时查看手术画面,并即时协助调整患者状态,提升团队配合效率,还能减轻术后干眼、畏光等不适反应,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7月27日,张青松教授为杜先生施行了手术,定位吸引-透镜扫描-分离-取出透镜,短短5分钟,这台近视手术顺利结束。杜先生表示,术中几乎没有明显不适。“手术时只听到机器轻柔的提示音,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杜先生笑称。
从“观望”到“加入”,妻子现场“种草”ICL
陪诊的林女士原本只是“吃瓜群众”,却在候诊时被一对复查夫妻“反向安利”。“那位女士做了ICL,说晚上开车看路灯都不眩光,我当时心动了。”经检查,林女士近视475度合并散光,但角膜偏薄,张青松教授建议她选择“加法型”手术——ICL晶体植入术。
“ICL不切削角膜,而是将一枚‘超薄隐形眼镜’植入眼内,可矫正1800度以内近视及600度以内散光,且具有可逆性。”张青松教授团队为林女士定制了带散光矫正的TICL晶体,分别在7月28日、7月29日为林女士完成双眼ICL植入术。术后首日复查,林女士右眼视力达到1.0,左眼视力达到了1.2。
张青松教授表示,近视矫正手术并非“一刀切”,需通过多项术前检查和综合评估。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和个人用眼习惯,制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近视矫正手术已进入“精准化、个性化”时代。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自引进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 800设备以来,已完成多例该手术,为更多近视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摘镜”选择。

来源: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