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赵阳

睡前想再刷10分钟短视频,结果2小时后仍然还在继续,直至眼睛酸胀,才无奈放下手机;明明没有新消息,却反复解锁屏幕,心中有所期待,但又不知道期待什么?放下手机后,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这说的是不是你呢?如果你中了一条,说明你的大脑正在被“劫持”。

一、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期待分子”

常听人们说:“多巴胺的快乐”!我们觉得 “刷手机很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只在滑动屏幕前几秒。

科学真相(2025《行为神经科学》期刊):多巴胺负责的是“想要”,而不是“喜欢”。

当手机弹出小红点时,大脑分泌多巴胺催促你:“快点击!可能有惊喜!” 这种不确定的奖励机制(类似老虎机)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越刷越累,却停不下来的原因——你在追逐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期待感。

二、为什么需要“多巴胺排毒”?

长期刷手机的高频刺激会导致:

  1. 注意力“碎片化”: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实验证明:每天刷短视频超3小时的人,连续专注力下降40%。这,是科学实证。

2. 快乐阈值升高:当你走进电影院,无法静心静气地看完一整部电影,总是时不时地掏出手机看,甚至觉得电影很无聊?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了“5秒一个笑点”的短视频节奏 。

3. 真实生活“褪色”:与朋友聚餐时,总觉得饭菜不如刷刷手机里的美食更诱人 ,生活失去了该有的色彩。

“排毒”的本质:并不是让你彻底戒手机,而是减少刷手机这样的高频刺激行为,让大脑恢复对普通快乐的敏感度。

三、三步实操法:无需断网、更不用砸手机!

1.识别“高刺激陷阱”:避开多巴胺峰值刺激。

具体操作:删除/隐藏:短视频APP,弹窗新闻,自动播放功能。

2.设置“生理缓冲期”:阻断冲动行为。

具体操作:想拿起手机时,先深呼吸6秒(前额叶需要6秒启动理性),问问自己:“我非看不可吗?”

3.激活“慢快乐”:促进血清素,内啡肽分泌。

具体操作:每天做1件需要耐心的事,比如阅读1小时,运动1小时,做自己喜欢的手工,养护自己爱的花草等等。

2025中国数字健康报告发现:当人们减少碎片化刺激后,对阳光、食物香气、面对面交谈的愉悦感显著提升。

四、重要提醒:别掉进新误区!

1. “排毒”不是比赛 :偶尔刷手机不用愧疚,目标是拿回掌控权。

2. 警惕“替代成瘾“:有人从刷手机变成疯狂购物或暴饮暴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需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 儿童青少年慎用 :大脑前额叶未发育完全,需家长参与设计替代方案 。

结束语**:给大脑一次“重启”的机会。**

当你放下手机,抬头头望向窗外,天空飘着的云彩正慢慢移动;咖啡的香气钻进鼻子,感觉沁人心脾;朋友相聚时的玩笑话惹得你开怀大笑。这些曾被忽略的“慢快乐”,才是生活原本该有的底色。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不定时的把手机锁进抽屉1小时,用这1小时干些自己爱的事儿,看看自己的变化吧!一起期待更好的你!

来源: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