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环境适应性对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并揭示易混淆近缘种间的遗传关系,是实现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高效选择育种和生产用种安全的关键。

    近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在知名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中科院1区Top期刊,5年影响因子6.2)发表题为“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associated climatic variables between Camellia chekiangoleosa and its wild relatives revealed by SNP markers”研究论文。

    该研究创新性地利用SNaPShot技术,从红花油茶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中开发出29个特异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首次以“基因指纹”清晰地解析了红花油茶与近缘种厚叶红山茶(C. crassissima)、全缘红山茶(C. sub⁃ integra)的遗传关系,并探究了环境因子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找到SN045–02和SN045–03分子标记组合可有效区分三个近缘种;同时遗传分化分析证实,三个物种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特别是红花油茶与厚叶红山茶无法合并为同一物种,红花油茶群体内部因地理隔离也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此外最干旱季节的降雨量被确定为是导致油茶物种水平上产生丰富遗传变异的关键环境驱动因素。这项研究不仅为准确鉴定红花油茶及其近缘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工具,明确揭示了环境适应在物种演化中的作用,更为油茶新良种的挖掘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南京林业大学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周鹏雁为本文第一作者,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温强研究员和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黄彬、黄健健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Tanja Pyhäjärvi教授参与此项研究。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林业局油茶专项等共同资助。(省林科院油茶等经济林团队供稿)



来源: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