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曝出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引发公众对这一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度关注。从家庭聚餐到集体食堂,看似普通的食物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威胁。

近期中毒事件直击

2025年7月15日,广东佛山:某家庭聚餐后,5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经调查系食用了家中自制的变质河粉所致,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送检河粉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

2025年7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某工地食堂因食用隔夜泡发的木耳,导致8名工人中毒,其中2人病情危重,食堂剩余木耳样本中米酵菌酸含量超标120倍。

2025年7月30日,云南昆明:3名市民食用自制酸汤子后出现中毒症状,经诊断为米酵菌酸中毒,目前仍在ICU接受治疗,据悉该酸汤子已存放超过5天。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致命毒素,其毒性极强,1毫克即可导致中毒,20毫克就可能致人死亡。这种毒素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即使经过高温煮沸、油炸等烹饪方式也无法破坏其毒性,且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均能稳定存在。

椰毒假单胞菌常见于潮湿、阴凉的环境中,尤其容易污染发酵米面制品(如酸汤子、吊浆粑、米粉、河粉等)和泡发类食物(如木耳、银耳)。当这些食物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长,或泡发时换水不及时、环境温度较高,就可能滋生细菌并产生米酵菌酸。

怎么知道食物有米酵菌酸?

一般来说,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常有这些特征:

食物变质:如果食品储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污染,产生米酵菌酸。

散发异味: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通常会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可能类似于霉味、酸味或馊味。

质地改变: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质地可能会变软、发黏、拉丝,或者出现结块、斑点等异常现象。

颜色变化:某些食品受米酵菌酸污染后可能会出现颜色变化,如变黄、变绿、变黑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食物没有出现以上特征,也不能完全代表其中不含有米酵菌酸。比如在一些检测中发现,部分外观看似正常的泡发木耳,实则已被污染产生米酵菌酸 。因此,任何过期、变质或怀疑受到污染的食品都应该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若想精确检测食物中的米酵菌酸,可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 5009.189 2023)中的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 质谱/质谱法 。前者适用于银耳及其制品、酵米面及其制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后者适用于银耳、木耳、谷物及其制品 。这两种方法需要专业设备与技术人员操作,一般家庭难以实现。

米酵菌酸中毒有什么症状?

米酵菌酸中毒的潜伏期通常为2 24小时,少数情况下可长达数天,症状表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 初期症状:食用有毒食物后,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

2. 进展期症状:中毒1 3天后,出现肝损伤表现,如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等。

3. 危重期症状:毒素进一步损害多个器官,导致肝衰竭、肾衰竭、脑水肿,甚至出现意识障碍、休克,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据统计,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达40% 50%,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中毒后的救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如何预防和应对米酵菌酸中毒?

预防方法:

避免食用高风险食物:尽量不自制发酵米面制品,购买预包装米面制品时注意查看保质期和储存条件;泡发木耳、银耳时控制时间,不超过4小时,且需勤换水,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泡发。

严格控制储存条件:剩余的米面制品、泡发食物需及时冷藏,冷藏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但需注意:加热不能去除毒素,仅能杀灭细菌),若发现食物有酸味、发黏、变色等异常,立即丢弃。

规范制作流程:制作发酵类食物时,保持环境清洁,避免原料受潮,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和时间,不使用霉变的粮食作为原料。

应对措施:

若不慎食用可疑食物并出现中毒症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催吐:在中毒1 2小时内,尽快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催吐,减少毒素吸收。

2. 及时就医:立即前往最近的医院就诊,告知医生食用的食物种类、时间和症状,携带剩余食物或呕吐物供检测。

3. 重视早期治疗:米酵菌酸中毒进展迅速,早期干预可提高生存率,切勿因症状暂时缓解而延误治疗。

米酵菌酸中毒虽凶险,但完全可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避免。牢记“不贪嘴、不侥幸”,远离变质、存放过久的高风险食物,才能守护好餐桌上的安全。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