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世界母乳喂养周”的主题“支持母乳喂养,呵护健康未来”,深刻揭示了母乳喂养不仅是母婴健康的核心,更是一项关系社会未来的重要公共健康投资。科学研究一致证实,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提供完美的营养组合与免疫保护。然而,全球母乳喂养率仍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母亲们常面临信息不足、社会偏见、工作冲突及缺乏支持体系等障碍。提升母乳喂养率,不仅直接降低婴儿死亡率、改善长期健康结局,更能显著减轻医疗系统负担,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支持母乳喂养,就是为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健康基石。

1. 无可替代的健康益处:母婴双赢的科学证据

母乳是生命早期量身定制的“活营养液”。它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完美比例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消化酶、激素等活性物质,其生物利用度远超配方奶。更重要的是,母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尤其是分泌型IgA、白细胞、溶菌酶等,为婴儿构筑起强大的免疫防线。大量高质量研究综合表明:母乳喂养显著降低婴儿感染性疾病如腹泻、肺炎风险及死亡率,纯母乳喂养6个月效果尤为突出。同时,它还与降低儿童期肥胖、过敏、1型糖尿病风险相关。对母亲而言,母乳喂养促进子宫复旧、减少产后出血,长期看更能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

2. 全球现状与支持缺口:挑战何在?

尽管益处明确,全球母乳喂养率提升仍面临巨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25年联合报告显示,全球仅有约44%的婴儿在出生后头六个月内得到纯母乳喂养,远低于2030年70%的全球目标。阻碍因素是多层次的:母亲常被错误信息或商业宣传误导;工作场所普遍缺乏哺乳时间和私密、卫生的挤奶/哺乳空间,导致复工后断奶率高;公共场所哺乳设施不足或使用不便,使母亲出行困难;社会文化中对哺乳的污名化或缺乏家庭成员的实质性支持分担家务、情感鼓励;专业支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不足。

3. 构筑支持网络:全社会共同行动

提升母乳喂养率亟需系统性、多层次的干预措施:

政策法规保障:落实并延长带薪产假,确保父亲/伴侣陪产假,实施强有力的工作场所哺乳保护法保证哺乳时间、建立达标哺乳室,严格执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限制不当营销。

服务体系建设:在医疗机构推广“爱婴医院”倡议,确保出生后即刻肌肤接触与哺乳支持;增加社区专业哺乳咨询服务的覆盖与可负担性;利用可靠数字平台提供科学资讯。

环境与文化营造:在公共场所交通枢纽、商场、公园广泛建设便捷、舒适的母婴室;媒体和社区组织积极宣传,将母乳喂养正常化,消除污名;家庭成员学习知识、分担育儿责任,给予母亲情感与行动支持。

4.结语:共筑支持之网,投资健康未来

母乳喂养的深远益处已获科学确证,它是个体生命健康的最佳起点,也是提升人口素质、减轻医疗负担、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关键策略。实现“呵护健康未来”的愿景,需要超越个人努力,构建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政府应强化政策执行与资源投入;雇主需履行责任,创造友好环境;医疗机构和社区要提供专业、可及的服务;家庭成员须成为有力后盾;公众也应营造包容氛围。唯有全社会协同行动,消除阻碍,赋能母亲,才能让母乳喂养成为更多家庭的可及选择,真正为下一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健康根基。

数据来源与依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母乳喂养事实清单、全球母乳喂养指标、政策建议核心来源。

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官网:母乳喂养数据、项目报告、倡导资料。

3. 《柳叶刀》2016年母乳喂养系列报告:关于母乳喂养健康效益、经济价值及全球行动的权威综述。

4. 中国营养学会《婴儿喂养指南》(2022):推荐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