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行。展览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规模创历届之最。
作为全球AI领域的顶级盛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展示窗口,更是产业落地的推进器、全球治理的讨论平台。让我们通过这场盛会,读懂AI的当下与未来,理解它如何重塑世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 黄一灵 摄 图源:中国证券报
一、大会简要情况
1. 规模与影响力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截至2025年),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顶级盛会之一。2025年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60余款机器人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累计吸引6000余名海内外顶尖专家、25亿人次线上参与,成为展示AI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合作、探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2. 核心议程与亮点
大会采用“1+1+2+10+N”模式(1场开幕式、1场高级别会议、2场全体会议、10余场部委论坛及N场生态论坛)。重点展示大模型应用(如商汤日日新V6.5、腾讯3D世界模型)、具身智能(如特斯拉Bot、宇树拳击机器人)、算力基础设施(如华为昇腾384超节点)等前沿技术。特别设立“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青年论文投稿者平均年龄仅29岁;国际项目占比达17%(SAIL奖),充分体现大会的全球视野和青年活力。
二、价值意义
1. 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
WAIC有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升级,发布国产自主算力设备(如Shanghai Cube高密度算力机柜),使算力利用率从40%提升至75%。在应用层面,AI技术已深度赋能医疗(癌症检出率提升25%)、金融(智能风控)、制造业(施耐德“灯塔工厂”效率提升82%)等千行百业。同时,大会促进开源生态建设,如GLM-32B开源模型吸引10万开发者,衍生200余个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
2. 全球协作与治理
大会始终倡导“AI普惠化”理念,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设立AI治理高级别会议,深入探讨伦理规范、数据隐私等全球性议题。中国通过WAIC平台充分展示自主创新成果(如国产芯片适配、大模型商业化),显著提升在全球AI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方案。
3. 科普与人才培育
大会特别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设立青年论文奖、创投孵化板块(200余个初创项目路演),有效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通过“AI城市环游记”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向公众生动普及AI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在全社会营造理解AI、参与AI、受益AI的良好氛围,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现状与挑战
1. 技术瓶颈
当前AI发展面临多重技术挑战:大模型训练需要消耗巨额算力,但存在99%算力用于预训练、仅1%用于安全对齐的低效问题;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箱特性”导致可解释性不足,严重影响其在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高风险领域的可靠应用;同时,算力能耗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发展绿色低碳的AI计算体系。
2. 产业落地障碍
AI产业化进程面临三大现实困难: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算力成本高、专业数据匮乏、资金投入不足等转型难题,调查显示69%企业虽有AI化计划但受制于资源壁垒;智能体、多模态交互等新兴领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制约规模化应用推广;此外,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AI解决方案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仍需加强。
3. 伦理与安全风险
AI技术发展带来多重治理挑战:研究表明AI可能对59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就业替代、算法偏见等社会问题;全球AI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伦理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显著分歧;深度伪造、自动化武器等新兴风险不断涌现,亟需建立跨国界的AI伦理准则和安全治理框架。
四、对科普从业者的启示
1. 传播重点
科普工作应着重阐释AI的“工具属性”,通过医疗辅助诊断、教育智能批改等典型案例,帮助公众正确认识AI价值。要深入解读基础理论与技术趋势(如AI与数学融合、具身智能发展),既要展现技术突破的突破性,也要说明技术应用的边界与条件,引导公众建立理性认知。
2. 受众教育
针对青少年群体,可通过机器人互动体验、编程竞赛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科学兴趣;面向社会公众,则需重点澄清“AI威胁论”等认知误区,通过生动案例说明AI技术的实际价值与合理边界。要注重分众化传播策略,根据不同受众的知识基础和关注焦点,设计差异化的科普内容与传播形式。
3. 资源整合
科普从业者应充分利用大会发布的开源模型、行业白皮书等权威素材,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开发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科普产品。同时可组织参观体验、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AI技术的实际应用,构建“科技-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
结语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既是全球AI技术创新的展示窗口,也是推动跨国界合作与治理的重要平台,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前沿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应用的深化,更在于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提升。
未来需要持续突破算力效能、安全可信、普惠推广等关键瓶颈,而科普工作者应当善用大会成果,构建既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的AI传播体系,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来源: 科普界、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