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日科技》2025年第7期对话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跟随他的视角以“小二之心”追逐“鸿鹄之志”、以著书立说培育“创新雨林”,让科学的“烟火”升腾在之江大地。以下是全文:
在杭州市余杭区的未来研创园内,绿荫掩映之间,矗立着一座充满创新气息的建筑。其间,一间并不宽敞的屋子里,容纳着三十余颗滚烫的心 —— 这里就是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火热的办公场所。从浙江省政协领导岗位退休后,周国辉便带领团队的 “小伙伴们” 扎根在这方寸之间,用全情投入的热爱,躬身做起了新时代的 “科小二”。他将那份对科技事业的 “赤子之心” 与服务底色,坚定地延续到了人生的新赛场,致力将科学的星火 “播种” 到更远的地方。
“小二之心” 润街巷
浙江省 “全国科技活动周” 开幕式上,聚光灯流转。数字人“科小二”如约 “登台”,一个充满未来感而又活力的声音随即响起,流畅地向全场发布《2025浙江省科普工作要点》。这个两年前正式启用的AI形象,如今已是浙江科普当之无愧的虚拟“代言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组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科普工作,努力实现哪里有群众,科普工作就做到哪里。” 周国辉曾如此清晰地勾勒出“科小二”的角色定位。
在省科普联合会办公室的墙上,“小二之心、鸿鹄之志”的八字箴言格外醒目。“小二”之称,源于周国辉创会之初的理念——以科普“店小二”自居。如今,这已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身份标识,其精髓在于将谦卑务实的“店小二”服务精神融入科普血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驱动着科普联合会凝聚力量,服务公众、企业和社会。
而“鸿鹄之志”,则指向更高远的追求:打破体制壁垒,携手各界力量共襄科普盛举,打造开放平台,为社会组织与公众搭建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而实践这一愿景,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引与系统方法的支撑。
周国辉从办会伊始,便提出构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学生态系统观,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与此同时,科普工作的有效路径也逐渐凝练为“四化”法宝:分众化、社会化、常态化、国际化。这是省科普联合会在宣贯科普条例过程中,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出的核心方法论。
理念与方法既明,关键在“如何做”。2024年2月的一期《“科小二” 简报》,首次给出了系统答案——“十百千万”科学传播队伍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直指核心命题,旨在打破壁垒,联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多元力量,由科普联合会牵头落实。
这一构想迅速引发共振。同年7月计划发布后,《光明日报》专文点赞。短短数月,在9月全国科普日浙江主场活动上,省科协、省委社工部、省科技厅联合发布了汇聚各界精英的省域科学传播 “梦之队”(TOP10)及首批318位省级专家库成员,标志着“十百千万”计划扎实落地。
在壮大传播队伍、拓展传播阵地的同时,依托“新时代沈括科学精神传播计划”,科普联合会深挖本土精神富矿:纪录片《科学巨人:沈括》拍摄完成,原创科普剧《当沈括来到2025》成功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 “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设立六大专项基金,创新发起“沈括科学传播奖”,填补社会设立高层次科普奖项空白,助推“社会化大科普”。
如今,在周国辉的“护航”下,科普联合会正将“小二之心”的谦逊与“鸿鹄之志”的担当,转化为之江大地上一场场触手可及的科普实践。
著书立说育 “雨林”
除了领航科普工作之外,周国辉从未放下手中的笔。这些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作家的敏锐,持续解剖浙江创新的基因密码。
2025年4月24日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颁奖晚会迎来特殊时刻。聚光灯下,周国辉手捧新书——《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这本由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力作,凝结了他作为“浙江创新生态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的十年思考。
“‘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在新书首发式上,周国辉向在场创业者剖析道,“它们是时代使然、文化使然和环境土壤使然。”书中,他从顶层战略、浙商精神、产业根基、政府作为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浙江创新生态的培育过程,分享自己十年来的现实见闻与思考,系统梳理了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从资源小省迈向科技强省的创新实践,提炼出“政府有为不越位、市场有效不缺位、人才有根不断代、文化有魂不自满”的浙江密码。
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提出的创新生态公式:成功=政府(阳光)× 市场(土壤)× 人才(种子)× 文化(气候)。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在浙江构建起了一片滋养创新的“热带雨林”。
“写这本书,是场计划之外的奔赴。”周国辉坦言。2025年春节后,中信出版社的邀约令他陷入纠结:既怕被视作“蹭热度”,又忧心难以驾驭宏大主题。但最终,一种记录时代的责任感压倒顾虑——“作为浙江创新的同行者,我有义务解剖这片热土的基因”。整个写作过程时间紧、任务重,但他并未因此退缩,与创作团队一起夜以继日、笔耕不辍。“我把这本书的撰写视作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作为对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和科创精神的致敬,可以说是抱着一种学习、感恩和创新的态度来做这件事。”他语气坚定。
在深耕纸质出版的同时,周国辉对新媒体传播的探索同样令人瞩目。
时间回到2023年6月,潮新闻创新推出《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点评时事新闻。周国辉成为其中最活跃的创作者——200余天盛产100余篇评论,平均两天就有一篇新鲜观点出炉。
他用文字带领着读者,从基层治理到科技创新,从兴趣爱好到社会热点……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阅历,传递观点和思想。“参与《读端》是支持传媒改革、助力创新的机会。”在获得2023年度潮新闻内容生态特别贡献奖时,周国辉道出了自己的动力源泉。
执笔为炬点 “星火”
周国辉的书桌一角,堆放着厚厚一摞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耕耘“创新雨林”十余年的思想结晶——既见参天巨木,也察细微苔藓,更洞悉滋养它们的阳光、土壤与共生法则。字里行间如同静水深流,滋养着他对创新文化的真知灼见。
这份洞见的根系,深植于服务的土壤。早在2013年履新浙江省科技厅厅长时,周国辉便在公众号“沧海一舟”中首提“科技店小二”理念:科技工作要跳出行政窠臼,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做“店小二”,就是要做“播种机”,要有传播科技创新的意识,要有摸索和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耐心,为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提供贴心、得体、尽责的服务。
思想的脉络,在他笔耕不辍的著作中愈发清晰。在《创业是杯什么茶》里,其创新文化思想已初显端倪。他呼吁“厚植创新文化,宽容创业失败”,强调应以“最大可能、最大限度、最大包容”去理解这个时代、理解芸芸众生和万千个体,理解奇思妙想中的创新思想与特立独行里的科学精神。这种对创新生态“气候”的重视,奠定了他观察政企关系的基调。
当笔锋转向《徒手攀登:我的360度网络生活》,周国辉则“一览众山小”,视野更为宏阔。面对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时代课题,他清醒地指出:“摆在前面的可能仍是崎岖小路、峭壁陡岩。”他以“徒手攀登”为喻,道出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艰险与必然——需要万众一心,坚定不移地攀登,去实现科技梦、创新梦,最终汇聚成宏伟的中国梦。
而在《新姿势(沧海一舟科技随想录)》中,他对“科技店小二”的理念进行了系统性深化:科技行政工作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创新变局?如何实现行政部门跳出科技从研发管理变为创新服务,创新主体由“小众”变为“大众”,创新服务格局由“小格局”变为“大格局”,创新要素由“小投入”变成“大投入”?如何掌握“科技店小二”的新姿势?他深知,回答好这个“时代之问”,既要竭尽全力鼓与呼,更得付诸行动。
十年间,“科技店小二”这一理念不断深化。在《有为与有效》中,周国辉观察到政府角色从“划桨者”向“放水养鱼”的“沉默合伙人”转变,主张给予企业“十年不鸣”的蛰伏空间;而企业则因这份信任,敢于成为“孤独的长跑者”。在他看来,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默契,比任何短期刺激都更能孕育“水多鱼多”的繁荣。这种“放”的智慧,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服务理念,更是浙江面对不确定性时最深厚的底气。
当思想之光投向教育现场,在大学校园的讲台上凝练为对青年的寄语时,其内核绽放出新的维度:“梅贻琦先生说‘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诚然在理;而易中天教授更进一层——‘大学非大楼,也非大师,乃大度也’”。周国辉对此深以为然: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定要在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中成长,而构筑这样的“大度”之境,其根基在于每个人的躬身践行,其命脉在于科学家精神的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这种对“大度”的推崇,照亮了他更深层的思考。面对时代的喧嚣与迷障,他认为科学传播当以利剑之姿,劈开伪科学的迷雾,厘清真伪、明辨信疑;科普的沃土,需深植于青少年好奇心的点燃与探索欲的激发;而科普的活力之源,必在于探索一条符合实际、遵循规律、顺乎人性的行动路线。唯有如此,科普方能真正向助人而行、向公平而往、向未来而驰。这,正是他以沈括之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与新修订的《科普法》启航之际设立科普基金会的深层信念——让千年求真的血脉,奔向“科技要向善、科普要靠谱”的征程。
承载着“科小二”未来的邀约,周国辉的笔尖既破译了“热带雨林”的密码,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星火”…… 钱塘潮声日夜不息,周国辉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他始终高举着那束科学火炬,将科技之光传递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