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经常出现以下场景:

病理报告是什么?

病理报告(常规病理)是指通过手术、穿刺或者内镜等方式,从患者身上获取的组织经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后制成病理切片,诊断医师通过显微镜阅片,根据病例镜下形态学特征,部分病例需加做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分子检测等辅助诊断,最后对疾病进行确诊,并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信息的报告,常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报告为什么这么“慢”?

病理科是医疗界的“福尔摩斯“,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因为他们要从微观世界寻找疾病的真相。病理报告之所以“慢”(通常需要 3-5****个工作日,复杂病例甚至更久)是由多个环节的严谨性复杂性决定的。

让我们一起揭秘“病理报告的诞生之旅”,解开病理报告的“时间之谜”


Day 1:

固定“保鲜“,手术切下的人体组织(即病理标本),会被浸泡在一种称为“福尔马林液(主要成分:4%的甲醛溶液)”的液体中,防止腐烂。之后会被送往病理科进行检查。

标本接收核对,编号与登记

病理标本送至病理科后,病理科工作人员与运送人员做好严格的交接工作,经过“三查六对”无误后签字接收。(即交接时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等基本信息,确认标本数量、部位与病理申请单信息完整‌)随后,病理科为每个病例编上唯一的识别码——病理号,并登记录入病理系统。

病理医生取材

为确保能制作出优良的病理切片,病理医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描述标本的肉眼所见,**结合临床病史,选取典型病变区域,**切成2cm×1.5cm×0.3cm的组织块,并放入对应病理号的包埋盒中。

组织脱水

当天取材的组织块,被放置于脱水机中,然后享受长约14小时的“SPA”——脱水透明浸蜡。此过程,组织里的水分被酒精“抽干”,再用二甲苯透明,最后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中定型,就像做“组织琥珀”。


Day 2:

包埋

病理技师用组织包埋机将脱水处理完的组织块进行石蜡包埋,制成蜡块,方便切片。

切片

病理技师用石蜡切片机将蜡块切成3-4微米的薄片(相当于头发丝的1/20),并粘附在对应病理号的载玻片上。

染色

“白色”的蜡片,需要经过二甲苯脱去内部的石蜡,再用不同的染液染色——苏木素染细胞核(蓝色),伊红染细胞质(红色)。染色过程有20多个步骤,耗时1-2小时,最终得到红蓝对比清晰的切片

封片

染色后的切片,需用中性树胶封片,才能在显微镜下看清细胞形态。


Day 2下午——Day 3:

显微镜下“破案”——诊断

病理医生借助显微镜,用“火眼金睛”观察细胞、组织形态,判断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例经过病理医生的初审复核后,就能出具最终的病理报告。但对于初步诊断不明确的疑难病例,还需要加做:特殊染色(报告时间+1天)、免疫组化(+2至3天)、分子病理(+3至7天)检测。遇见罕见的疑难病例,还需要多人会诊,查阅文献或提交上级医院,必要时需调阅患者既往病理对比。

病理报告的“慢”本质是 质量与安全的权衡。每个环节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在肿瘤分类、分期等关键问题上,细微误差可能导致治疗方向的错误。对于患者而言,耐心等待一份精准的报告,比快速获得模糊结论更有价值。

**呼吁理解与信任:**每一份病理报告,都是显微镜下的生命密码。

下次如果病理报告还没出来,请耐心等待——因为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是一群“细胞侦探”在为你认真把关!

来源: 病理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