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悦之声(第八十期)丨《科坛趣话》

——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领读导语:

大家好,我是清悦之声领读人王环环,今天我和大家推荐的书目是《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科坛趣话》由海洋与地球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汪品先院士精心编著。在汪老的眼里,“科学是好玩的。科学不光有用,而且有趣”。他将这种热爱注入文字,用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他眼中科学的文化本性。

科学家创新的源头何在?科学家成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科坛趣话》没有正面地介绍科学和科学知识,而是带我们深入科学舞台的“幕后”,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讲起。做出许多重大发现的哈雷曾认为“地球是空心的”,《天演论》原作者赫胥黎曾将深海软泥与酒精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当成是“原始生物”,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开尔文勋爵曾认为地球年龄不到一亿年……这些并不是失败,正如书中引用爱迪生的格言,“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有一万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科坛趣话》还致力于发掘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于无声处听惊雷”。阿基米德怒斥执剑的罗马士兵,“不许碰坏我的圆”; 魏格纳为了保障同伴的安全,生日那天踏上冰盖的不归之路。这是科学家精神!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鲜活的科学家形象,一件件真实的案例反映出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文化功底深厚的传统学者,汪老在书中多次引用中国传统典籍,如在谈论科学家应对错误的做法时,他引用了自贡的古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寥寥数语,便将对待错误应有的正确态度描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谈到科学家与艺术时,汪老用周朝“六艺”中的“乐”与“数”论证了科学和艺术都是文化这一观点。诸如此类的描述,书中比比皆是,行云流水间将现代科学观点与传统中国文化融会贯通。

“科学的果实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两者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在“后话”中,汪老一再提醒读者,对科学要秉持正确的态度,要有真正的科学追求。希望此番科坛中的“趣话”,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

图书推荐 科坛趣话

《科坛趣话》由汪品先院士所著。本书跳出传统科普框架,从科学家的错误、争论入手,讲述了众多知名学者的生平轶事 ,剖析科学家的性格与艺术情结。后两章聚焦科学珍闻,借空间视野与时间尺度拓宽认知。每章“后话”提炼哲理,引导读者理解科学的文化本性。

来源: 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