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风团”来袭:荨麻疹的真相与科学应对
“身上突然冒出一片红疙瘩,痒得钻心,越抓越肿,几小时后又自己消了,过会儿又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可能遭遇了荨麻疹。这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因起病急、反复无常,被很多人称为“风疹块”“风疙瘩”。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荨麻疹,从病因到治疗,教你科学应对这场皮肤的“过敏风暴”。
一、认识荨麻疹:不止是“痒痒”那么简单
荨麻疹是一种以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局限性水肿反应,通俗来说,就是皮肤下出现了暂时性的“水肿包”。这些“包”有个专业名称叫“风团”,通常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边界清晰,伴有剧烈瘙痒,有时还会融合成片。
风团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持续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但新的风团可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除了皮肤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管性水肿——眼睑、口唇、舌头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肿胀,若累及喉咙,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危险情况。
根据病程,荨麻疹可分为两类: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起病急,常能找到明确诱因(如食物、药物),病程不超过6周,多数可在数天至数周内痊愈;慢性荨麻疹则是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病因往往复杂难寻,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荨麻疹的“幕后推手”:这些诱因要警惕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如同一场“免疫系统的误会”: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释放出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和瘙痒。能引发这场“误会”的因素五花八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食物:最常见的“导火索”
- 高蛋白食物:海鲜(虾、蟹、贝类)、鸡蛋、牛奶、牛羊肉等富含异体蛋白,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尤其是生食或半生食时风险更高。
- 植物性食物:草莓、芒果、菠萝、西红柿、坚果(花生、核桃)等,其中芒果、菠萝含有的果酸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 添加剂:罐头、饮料、加工肉制品中的防腐剂(如亚硫酸盐)、色素、调味剂(如味精),可能诱发部分人出现荨麻疹。
- 酒精:乙醇会扩张血管,同时可能与食物中的组胺叠加,加重风团和瘙痒。
(二)药物:治病也可能“惹祸”
-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是常见诱因,部分人即使做过皮试仍可能迟发过敏。
-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诱发荨麻疹。
- 疫苗或血清制品:少数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
(三)感染:身体“发炎”也会牵连皮肤
- 病毒感染:感冒、流感、肝炎病毒等,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引发荨麻疹,儿童尤为常见。
- 细菌感染:扁桃体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囊炎等,感染控制后荨麻疹往往会缓解。
- 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其代谢产物可能成为过敏原。
(四)环境与物理因素:看似无害却暗藏风险
- 物理刺激:冷热交替(如冬天从室外进入暖气房)、压力(如腰带勒紧处)、摩擦、日光暴晒、运动出汗等,可能诱发“物理性荨麻疹”。
- 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孢子等,在春秋季过敏高发期尤为常见。
- 昆虫叮咬:蚊子、蜜蜂、跳蚤叮咬后,唾液中的物质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风团。
(五)精神与身体状态:情绪也会“写在皮肤上”
压力过大、焦虑、熬夜、疲劳等,可能通过神经-免疫调节影响组胺释放,诱发或加重荨麻疹。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也可能伴随荨麻疹症状。
三、从自我判断到就医:这些信号别忽视
荨麻疹的症状明显,但有时会与其他皮肤病混淆(如湿疹、虫咬皮炎)。学会初步判断,并掌握就医时机,能避免延误治疗。
(一)自我识别:抓住风团的“特性”
- 发作特点:风团突然出现,形状不规则,可大可小,伴有剧烈瘙痒;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能在其他部位新发。
- 区别于其他皮疹:湿疹的皮疹多为丘疹、水疱,伴有渗出,消退后可能留色素沉着;虫咬皮炎的红包中心常有叮咬痕迹,持续数天不消退,瘙痒相对局限。
- 特殊类型:若风团在受压部位(如坐久了臀部出现)、遇冷后(如吃冰棒时嘴唇肿胀)出现,可能是物理性荨麻疹;若风团每天发作,持续超过6周,则要警惕慢性荨麻疹。
(二)必须就医的3种情况
大多数急性荨麻疹可自行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医:
1. 累及呼吸道或消化道:出现喉咙发紧、呼吸困难、胸闷、声音嘶哑,或腹痛、呕吐、腹泻,可能是“过敏性休克”的前兆,需紧急处理。
2. 风团广泛且持续加重:全身大面积风团,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和生活,或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自身免疫问题。
3. 慢性反复发作:风团每周发作超过2次,持续6周以上,需通过检查排查潜在病因(如甲状腺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四、科学治疗:从止痒到断根,分步骤应对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控制症状”,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轻重和类型调整。
(一)急性荨麻疹:快速缓解是关键
- 抗组胺药: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副作用少,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通常1-3天内可控制症状。
- 避免诱因:回忆发病前24-48小时的饮食、药物、环境接触史,暂停可疑食物或药物(如近期新增的海鲜、抗生素)。
- 紧急处理:若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症状,立即拨打120,途中可自行服用抗组胺药,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
(二)慢性荨麻疹:耐心用药,逐步调整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治疗需长期坚持:
- 规范使用抗组胺药:初始按常规剂量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如从每天1片减为隔天1片),总疗程通常需要3-6个月,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复发。
- 排查潜在病因: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过敏原检测等,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杀菌治疗;若有甲状腺问题,需同步调理。
- 联合治疗:对常规药物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或免疫抑制剂,但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三)生活调理:减少复发的辅助手段
- 饮食管理:记录“饮食日记”,若发现吃某种食物后必发风团,需暂时避免;但不必盲目忌口,以免营养不良(除非明确过敏,否则无需禁食所有高蛋白食物)。
- 皮肤护理:避免用热水烫洗或过度抓挠(抓挠会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瘙痒),洗澡后涂抹温和的保湿乳,保持皮肤屏障完整。
- 环境控制: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春秋季花粉多时戴口罩;对宠物过敏者,避免亲密接触。
- 情绪调节: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免疫紊乱的诱因。
五、常见误区:这些说法别轻信
荨麻疹反复发作时,患者容易被谣言误导,走进治疗误区:
误区1:“荨麻疹是湿气重,要喝中药排毒”
民间常将荨麻疹归为“湿气重”,但中医的“湿”是整体体质描述,并非单一病因。盲目服用不明成分的“排毒中药”,可能含有激素(短期有效,停药后反弹更严重)或重金属,损害肝肾功能。如需中药调理,应找正规中医师辨证施治。
误区2:“抗组胺药有依赖性,不能多吃”
第二代抗组胺药安全性高,无成瘾性,长期服用的副作用(如口干、轻微头痛)远小于疾病本身的危害。相反,擅自停药会导致症状反复,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3:“查过敏原就能断根”
过敏原检测(如血液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只能作为参考,很多慢性荨麻疹患者查不出明确过敏原,且检测结果阳性不等于一定过敏(如对牛奶检测阳性,但实际饮用后无反应)。过分依赖检测,反而可能忽视生活中的真正诱因。
误区4:“慢性荨麻疹治不好,只能硬扛”
虽然慢性荨麻疹病程长,但通过规范治疗,约80%的患者能在1-2年内缓解。即使少数人需要长期服药,只要控制好症状,也能正常生活,不必过度焦虑。
荨麻疹如同皮肤的“情绪晴雨表”,既反映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也暴露了身体内部的失衡。面对它,不必恐慌——多数急性荨麻疹可快速痊愈;也不能轻视——忽视重症信号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上,记住“避开明确诱因,保持规律生活”;治疗上,遵循“规范用药,耐心调理”。若不幸患上慢性荨麻疹,也别把它当成“负担”,通过与医生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一样能享受正常生活。
皮肤的健康,从来都不只是表面功夫,而是身体与环境、情绪与免疫的平衡艺术。愿每个人都能读懂皮肤的“语言”,远离荨麻疹的困扰。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重症医学科 赵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