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体温38.5℃,要不要吃退烧药?”“退烧药会不会有副作用?”……在门诊和病房里,类似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被问到。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战”,但何时需要药物干预?如何避免滥用?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发烧的应对策略,帮你理清思路。

一、发烧:身体的“防御信号”,不必急于退烧

发烧的本质是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交战”的信号。当病毒、细菌入侵时,下丘脑会调高体温设定点,通过发热抑制病原体繁殖、加速免疫细胞活性。轻度发烧(38.5℃以下)通常无需立即用药,尤其是儿童,过早退烧可能干扰免疫系统工作。

例外情况: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8℃:需立即就医(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易引发严重感染)。

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或高热惊厥史者:需更积极控制体温。

二、何时该吃退烧药?关键看这3点

1. 体温阈值:38.5℃是参考线,但非绝对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人体温≥38.5℃、儿童≥39℃可考虑使用退烧药。但需结合个体感受:

儿童:若体温未达39℃,但精神萎靡、食欲差,也可用药。

成人:若体温38℃但头痛、肌肉酸痛明显,同样可服药缓解症状。

核心原则:以“舒适度”为导向,而非单纯追求体温数值。

2. 症状表现:这些情况需优先退烧持续高热(≥39℃):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老人和儿童。

伴随严重头痛、关节痛:影响睡眠和生活,退烧药可同步缓解疼痛。

儿童出现热性惊厥前兆:如眼神呆滞、肢体抖动,需快速降温。

术后或免疫抑制患者:发烧可能掩盖感染,需及时控制并就医。

3.药物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vs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孕妇及肝病患者,注意每日服用不超过4克,避免与酒精同服;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成人,胃溃疡患者慎用,餐后服用减少刺激。

禁忌提醒:勿同时使用两种退烧药(可能引发肝/肾损伤);阿司匹林用于儿童退烧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罕见但致命)。

三、退烧的3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发烧会烧坏脑子”

真相:单纯发烧不会损伤大脑,除非是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儿童高热惊厥也多为良性,预后良好。

误区2:“捂汗能退烧”

真相:捂汗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尤其儿童可能引发“捂热综合征”(缺氧、脱水)。正确做法是穿轻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误区3:“退烧药必须吃满3天”

真相:退烧药仅缓解症状,不治疗病因。若用药后体温持续≥39℃超过3天,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感染。

四、科学退烧:药物 护理双管齐下

1. 药物使用技巧

按体重给药:儿童需根据说明书精确计算剂量(如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对乙酰氨基酚)。

间隔时间: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6小时,布洛芬间隔6-8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剂型选择:儿童优先选择混悬液(便于调整剂量),吞咽困难者可选用栓剂。

2. 家庭护理要点

 

补充水分: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物理降温:用37℃左右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禁用酒精,可能引发中毒)。

休息与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易消化(如粥、面条)。

五、这些情况,别在家硬扛!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

体温持续≥40℃超过1小时;意识模糊、抽搐或颈部僵硬;皮肤出现紫斑或血点;呼吸困难或胸痛;伴有严重呕吐、腹泻。

结语:发烧是身体的“警报器”,合理使用退烧药能缓解不适,但切勿依赖药物掩盖病情。记住:观察状态比盯着体温计更重要。若对用药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来源: 重症医学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