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讲了资本主义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中对穷人的影响和定义。

工业社会的伦理对于穷人必须要接受低薪和日复一日的劳动,马克思主义也就因此而产生,抨击这种现象,这是思想的碰撞和进步。

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劳动力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而没有就业机会就变成了穷人。少部分的穷人因为福利制度实现了致富,比如平权运动是让一部分人富裕,而这一部分富裕的人群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靠平权运动才富起来的,也不认为是福利制度让自己变得有钱(心里怎么想是另外一回事),这时他们会去阻碍福利制度的推动,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认为,消费能力高是“好”人,不能消费就是“坏”人,消费就是道德的,那不消费就是不道德。消费能力不足的人群就是新穷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旧穷人的标准是衣食上基本自足,新穷人的标准是有没有消费能力,能不能消费。诚然,如果按照他们这个标准,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新穷人,没有消费力,负债者还很多。

消费主义把社会的经济衰退归咎于穷人不能消费,是这些新穷人导致的,指责新穷人没有能力、缺少道德、不努力工作、吝啬等等,这使得社会结构性问题更加严重。

福利制度是能满足社会底层人群最基本的生存,但它会让新穷人有耻辱感、压迫感。

这个死循环是:新穷人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收入就没有消费能力,没消费能力会被打压和羞辱,为了生存就得去领福利,在领福利的时候又被逼着去找工作,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又没有消费能力,接着又被打压和羞辱……看看,这就是死循环。

于是这些新穷人成为了社会上的冗余物,无用的人,价值低下,在某些时代和社会环境下,这些人成为了统一被关进贫民窟、监狱、岛屿中的被“遗弃者”,有些还成了彻底“销毁”的“生物”。

这本书是左翼的书籍,有一定的价值,能看到社会的某些本质。积极意义是有的,我觉得能鼓励我们底层的人群只要能自力更生尽量还是要努力去找寻工作的机会,不要让福利待遇成为束缚人去进步的工具,以期实现独立和阶层的跨越。人的懒惰是存在的,福利制度太好,是一定会滋生懒惰。

因为阶层已经固化,穷人的基本衣食住行保障多数还是要靠社会福利的完善,穷人的娱乐需求也应该包含在内,但特殊的弱势群体则无法实现自力更生(如盲人、残疾人等),这一部分人需要完善的福利制度去帮扶,保障的尺度还得考虑到他们的生活尊严,不仅是生理上的衣食需求。

对于我们健康的人群,既然认识到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我们就要学习和精进,从底层可以走到中产,有机会再跨越到上层,虽然很难。即便到了某个高的阶层,也希望我们不要成为那个阻碍社会福利制度推动的人。历史告诉我们,阶层从未真正的改变过,可是爱和慈悲是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动力,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是每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应该去回报的众生恩、国土恩。

来源: 胶州市一二三玖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