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这种病毒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
一、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基孔肯雅”这个名字来源于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生动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蜷缩的姿态。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60 - 70nm,只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全长约11.8kb,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和5种结构蛋白。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该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二、流行现状
1952年,基孔肯雅病毒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此后其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这些地区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流行区域相近。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由于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且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我国面临着病毒血症期输入性病例引起局部传播的风险。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 - 11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
三、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一)传播途径
- 伊蚊叮咬传播:这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过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后,再叮咬其他人进行传播。
- 其他罕见传播途径: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但它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二)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对基孔肯雅热易感,但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不过,我国并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这就意味着一旦病毒传入,大家都有可能被感染。
四、感染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 - 12天,多为3 - 7天 。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 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 - 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会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 - 5天恢复正常。发热时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 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的突出症状,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 - 3周缓解,但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 皮疹:发病后2 - 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结膜炎或乏力等症状 。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五、与登革热的区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且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初期症状也有相似之处,如高热、头痛、肌肉痛等,因此常常容易被混淆。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
- 发热和病程: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一般2 - 3天就会退热,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 - 7天;而登革热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3 - 7天,病程也相对更长。
- 关节疼痛:基孔肯雅热以小关节疼痛明显,疼痛特别剧烈,部分患者关节疼痛持续时间久;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较轻。
- 重症风险: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临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
- 体温管理:体温超过39摄氏度时应积极降温,但在登革热流行季节要非常慎重。由于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非常类似,如果不能排除登革热,需要禁用阿司匹林,因为可能诱发出血,应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 - 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
- 液体补充:积极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必要时也可以静脉补液。
- 隔离与防护: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二)预防措施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
- 灭成蚊:在家中可使用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
- 清积水:伊蚊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所以要清除伊蚊产卵的地方。家庭内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屋顶存在积水的各类容器等;在户外主要是有积水的各类容器。
要做到每日清理,废弃容器、轮胎积水须当日清空;储水容器加盖密封,闲置容器倒扣存放。广东省疾控中心倡议的“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就很有必要,尤其要关注家中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等蚊虫孳生地。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 - 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也要管理好,屋顶反墚、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竹筒、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莲花池养鱼防蚊。
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
- 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外出活动时做好防蚊准备,远离蚊虫孳生场所、科学合理使用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如果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特点,做好预防措施,就不必过于恐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灭蚊防蚊,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隔离。让我们共同努力,防范基孔肯雅热的威胁。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重症医学科 赵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