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制品传播,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一、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如羊、牛、猪等)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或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接触被污染的组织,容易被感染。
-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未经煮熟的肉类、乳制品(如未消毒的牛奶、羊奶)等,可能引发感染。
- 呼吸道传播: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如动物圈舍内的粉尘),也有感染风险。
二、主要症状
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或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到39℃以上,持续数天,然后逐渐下降,隔数天后又再次升高);还可能伴有乏力、多汗、关节疼痛(常见于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肌肉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劳动能力。
三、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未消毒的乳制品,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要分开。
- 做好职业防护: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兽医等相关工作的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工作服等),工作后及时清洁消毒。
- 加强动物管理: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发现患病动物及时处理,避免接触。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 薛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