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生命力蓬勃,智慧之光璀璨,盖因深植于华夏文明的丰厚沃土,汲取着生生不息的“三源”活水。一源:民心沃土——科普创作之根源;二源:铭文载道——科普传播之资源;三源:明智兴邦——科普强国之能源;人民追求是创作根源、华夏文化是传播资源、众智是强国能源,此“三源”,乃科普事业立足之根、传播之脉、强盛之魂。
一源:民心沃土——科普创作之根源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永远是科普创作最深厚、最鲜活的根源。这片沃土,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与真实的需求。民生关切即选题之源: 从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四季更迭的疾病预防,到居家环境的健康守护、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民众日常生活的点滴疑问与深切期盼,正是科普选题取之不尽的宝藏。科普人唯有俯身倾听、扎根生活,才能捕捉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创作出“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实践智慧即灵感之泉: 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朴素智慧。老农对物候的精准把握,工匠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主妇对生活的精打细算……这些源于实践的“土办法”、“巧心思”,经过科学的提炼与升华,往往能成为科普创作的闪光点,使科学知识更易被理解和接受。美好向往即动力之本: 人民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对绿水青山的渴望、对科技便利的期待、对精神富足的向往,是驱动科普人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科普的终极目标,正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科学之光照亮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因此,民心所向,民之所需,永远是科普创作灵感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源:铭文载道——科普传播之资源
五千年华夏文明积淀的厚重文化,是科普传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铭文”所载之“道”,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智慧桥梁。典籍智慧可古为今用: 《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天工开物》的工艺精髓、《本草纲目》的博物精神、《梦溪笔谈》的观察思辨……这些典籍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技术萌芽和人文关怀,经过现代科学的诠释与转化,能够成为科普传播的独特素材,赋予现代科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传统技艺蕴含科学之理: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精准对应天文地理,传统建筑蕴含精妙的力学与生态智慧,中医经络学说体现着独特的系统观……将这些浸润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技艺、习俗、观念,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解读和验证,既能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让科学原理在熟悉的语境中深入人心。文化符号增强传播共鸣: 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这些深入民族骨髓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是进行科普传播的绝佳载体。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融入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诗句中,能有效降低理解门槛,引发情感共鸣,实现科学精神与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故而,华夏文明的浩瀚典籍与智慧结晶,永远是科普人厚植文化自信、创新传播形式的不竭资源。
三源:明智兴邦——科普强国之能源
从古至今,人(群体智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古代先贤的哲思、近代仁人志士的探索、现代科技工作者的攻坚、乃至方兴未艾的数字智能,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智慧能源。科普,正是点燃、传递和汇聚这股能源的关键枢纽。汲取历史智慧,筑牢思想根基: 孔子“知之为知之”的求真精神,墨子对光学力学的实践探索,张衡、祖冲之等古代科学家的卓越成就……这些先贤的智慧启示我们,科学精神的培育源远流长。科普有责任传承这份精神遗产,筑牢全民科学思维的基础。传承近代探索,激发创新勇气: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科学救国”上下求索,引进西学、兴办教育、传播新知。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强国梦想,是激励当代科普人勇担使命、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科普要讲好这些故事,点燃科技报国的热情。凝聚现代众智,赋能创新发展: 现代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普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他们的前沿发现、创新成果,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参与的知识与能力,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创新沃土。拥抱数字智能,开拓未来疆域: “数字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正在重塑科普的形态与边界。它们不仅是科普的新工具、新平台(如AI科普助手、虚拟实验室),更是科普的新内容、新课题(如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科普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利用数字智能拓展传播广度、深度与效度,并引导公众理性认识、善用技术。因此,从古圣先贤到当代英才再到数字智能,汇聚众智、启迪明智,永远是科普服务国家发展、赋能民族复兴的磅礴能源。
民心沃土,深植科普创作之根;铭文载道,丰盈科普传播之脉;明智兴邦,汇聚科普强国之能。这“三源”之水,交融激荡,滋养着中国科普事业的参天大树。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不断汲取五千年文明的养分,并善于凝聚古今众智、驾驭时代浪潮,科普才能真正发挥其“提升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服务国家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核心价值,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贡献不竭的科普智慧之光与前行之力!愿“三源”长润,科普长青!
【参考文献】
[1]王立祥、刘中民,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973-976,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2]王立祥、刘中民,中国化人民生命健康科普体系的建立,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Chin Crit Care Med,October 2022,Vol.34,No.10
[3]王立祥,孟宪励,苏婧.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指南.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5(4):39-42.D0I:10.19450/j.cnki.jcrh.2018.04.009.
[4] 王立祥.坚定红色发展绿色弘扬本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0].http://heory.people.com.cn/n1/2019/1225/o40531-31521258.html,201942-25.
[5]王立祥.谱写生命健康时代“心”华章.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8):923-927.D01: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8.001.
[6]王立祥,新时期生命健康科普建设,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1,36(24) : 8-9.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1.24.108
作者简介:
王立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获医学科学家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兼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委会主委、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创始主委等职务。
来源: 王立祥论科普“三源”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