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承载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石涧敲冰”七弦琴,不仅是现存稀世唐琴的代表之一,更因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人文故事,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瑰宝。
它的形制与工艺是盛唐气象的缩影,“石涧敲冰”七弦琴长122.7厘米,琴身呈狭长木质音箱,头宽尾窄,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古琴浑厚古朴的典型风格。琴面略呈弧形,外侧镶嵌圆形螺钿十三徽,象征音律与天象的对应;底部开“龙池”“凤沼”二孔,寓意“天地万象”,展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琴体通身布有蛇腹断纹与梅花圈纹,这些自然形成的漆面裂纹是年代久远的标志,也是唐代鹿角灰胎工艺的见证。虽历经千年,琴面仍可窥见唐代斫琴匠人对选材、髹漆的精益求精。据记载,唐代蜀地制琴技术冠绝天下,雷氏家族所制“雷琴”更是名动四方,“石涧敲冰”虽未明确出自雷氏,但其形制与工艺无疑承袭了盛唐的巅峰技艺(图1)。
图1.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的唐琴“石涧敲冰” 图片来源:网络
琴上的铭文与传承也是跨越时空的人文印记。 琴底首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音色如“金石相击,清冽似冰”,而“龙池”下方的篆书“玉泉”方印,则揭开了一段传奇收藏史。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郑珉中考证,此印与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玉泉”私印完全吻合,证实此琴曾为耶律楚材(图2)珍藏。
耶律楚材不仅是辅佐成吉思汗的治国能臣,更以“琴癖”著称。他擅弹《广陵散》,追求“叩弦声自无中出”的境界,晚年隐居北京玉泉山,故将藏琴刻以“玉泉”印记。其逝世后,家产仅余“名琴数张”,足见此琴在其心中的分量。这一跨越辽、元、明、清的流传脉络,为“石涧敲冰”增添了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
图2.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才 图片来源:网络
这架古琴是唐琴研究的活化石,蕴含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目前海内外存世唐琴仅20余张,如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湖南省博物馆的“独幽”等,每一把均为无价之宝。“石涧敲冰”不仅音色纯正圆润,更因保存完好,成为研究唐代音乐、工艺及文人生活的重要实物。1951年,此琴由收藏家蓝敬礼捐赠四川博物院后,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于1991年赴新加坡参展,引发国际关注。其形制、断纹与铭文为鉴定唐琴提供了标准参照,而耶律楚材的收藏史则揭示了古琴在民族融合中的文化纽带作用。正如文博专家所言:“一琴足以撑起一座博物馆。”
“石涧敲冰”七弦琴承载着盛唐的艺术气象、元代的民族交融,以及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它不仅是乐器,更是一件凝聚中华文明精髓的“时间胶囊”。今日,当我们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凝视它时,耳边仿佛仍能听见千年前的山涧流水与冰泉叮咚,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静谧与旷达。
来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