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心脏冠状动脉突发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心梗以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尤为凶险。

一、心梗是如何发生的?

心脏冠状动脉是负责为心肌供血的血管。当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由胆固醇等物质构成的“油垢”)破裂时,会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

心肌细胞对缺氧极其敏感:

-缺血30分钟内:细胞开始出现可逆性损伤

- 超过30分钟:心肌细胞进入不可逆的坏死过程

- 超过2小时:坏死范围迅速扩大,心脏功能严重受损

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与破裂。

二、识别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典型表现(约占70%病例)

- 持续性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紧缩性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

- 放射痛:疼痛向左肩、左臂内侧、下颌、背部或上腹部扩散

- 伴随症状: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濒死感

不典型表现(易被忽视或误诊)

- 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

- 牙痛或下颌酸胀

- 不明原因的气促、乏力

- 突发晕厥或意识模糊

- “沉默型心梗”:尤其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血管堵塞超过90%仍可能无明显症状

三、急救措施:时间就是心肌

黄金救治期为症状出现后的120分钟,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约10%:

1. 立即停止活动:平卧或静坐,减少心脏耗氧

2. 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突发胸痛,疑似心梗”,切勿自驾就医

3. 药物使用:

- 血压不低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仅限医生指导过)

- 嚼服300mg阿司匹林(除非禁忌)

4. 保持通风:解开紧身衣物,缓慢深呼吸

四、这些人群需格外警惕

基础疾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5年,尤其控制不佳者

中老年人群: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绝经后

生活习惯相关:长期吸烟、每日久坐、肥胖(BMI≥28)

遗传及其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长期精神高压

近年心梗显著年轻化:35岁以下患者占比从10年前的5%升至近10%。

五、预防重于救治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低盐(<5g/天)、低脂(少吃动物内脏)、高纤维(蔬菜、全谷物)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骑车)

- 戒烟限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摄入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

医疗管理

-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 冠心病患者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

-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冠状动脉CTA可早期发现无症状狭窄

六、澄清常见误区

- 误区1:“年轻人不会心梗”

43岁患者徐先生体检发现多支血管狭窄超90%却毫无症状,术后才脱险。

- 误区2:“胸痛不严重可以忍”

武汉一男子强忍不适2天才就医,继发急性二尖瓣脱垂休克,险丧命。

- 误区3:“支架术后就痊愈”

支架仅解决局部狭窄,若不控制病因,其他血管仍会新发病变。

> 特别警示:74岁王大爷体检发现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90%却无胸痛,此类“无症状高危心梗”如同体内隐形炸弹,突发动脉完全闭塞可能直接导致猝死。

急性心梗救治的核心在于快速识别、立即呼救、缩短血管开通时间。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心脏专项检查,防患于未然——心肌一旦坏死,永不可再生。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