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配风波,初心不移
中学毕业后,刘经南被录取到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开始了他此后为之奋斗一生的测量科研之路。大学毕业时又遭遇“分配风波”,命运多舛。在艰难的岁月中,他没有放弃理想,初心不移,依然对科学问题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后来他常用自己的信条告诫学生要超越自我、超越前人、超越时代。
我虽家里“出身不好”,但不论在什么境遇下都一直坚持学习。在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临了,大家闹得很,我算是逍遥派。在此期间我一直坚持学习,我喜欢看书,看报纸杂志。这时候《参考消息》和一些科技杂志还没停刊,上面还经常登一些欧美科技动态的报道,比方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研究和发射进展。另外,我买了本英文版《毛主席语录》,对照字典,借此学英文,一举两得。
1967年我读完工科5年后准备毕业分配,我们班的毕业分配方案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做好了,但是他们告诉我政治上不合格不能被分配。回想起我刚进校时,学校的校长就讲:“今年入学学生成绩很好,有几个得了99分。”后来班主任悄悄告诉我:“校长说得了99分的那些人中有你。”按成绩我是可以进北京大学的。后来听说国家地震局测量总队驻扎在北京,我就很向往去北京,找机会去北大读地球物理的研究生,继续我的科研梦。谁知在毕业分配时,因为说我政治上不合格而不被分配。当时也有人因为我的“家庭出身”问题说一些比较难听的话嘲讽我,令我非常难过,心情很郁闷。
那时我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分配都走了,只剩我一个人留在学校。如果不能被正常分配,就只能到第二年再分配,但具体要等多久,谁也说不好,也可能就此下放到农场劳动去了,那样当然更背离我想搞科研的初衷了。为此我郁闷了好多天,那会儿真是觉得有些想不通,有些“灰暗”念头也曾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后来我遇到一些很好的老师,他们对我说:“会解决的,不要怕!”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我很感激那些可敬的师长,他们在我人生低潮时给了我安慰和鼓励。再后来学校把另一位家庭出身比我稍好的同学分配去北京,我才有机会顶他的名额到了湖南野外地质勘探队。刚到地质队时,上面还专门安排了个小伙子“监视”我,相处久了他发现我的思想作风都很正派,他说:“你的思想比我的还要好!”后来到了湖南的单位报到后,我被派到最基层去做工人的工作。
1967年刘经南带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回到家乡湖南,在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干起了测绘外业工作。他和队友们一起,背着笨重的仪器,走过一座座山峰、越过一个个沟坎。特殊的年代里远离理想,奔赴艰苦环境的他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我做事情爱动脑筋。那个时候毛主席指示“三线建设要抓紧,你们要大踏步进湘西”,我们湖南勘探的整个队伍就奉上级调度命令向湘西三线开拔找煤田。大家都认为三线建设的测绘资料有限,不能满足我们所在地区地质勘探的需要。结果我发现这些资料中既有不好用的,也有好用的东西。我联想起我们测绘算法里有个“过滤噪声”的说法,那些不好用的地方被称为“噪声”或“误差”,于是我设想如果把“噪声”过滤掉,而资料里面真正好用的东西,是能够变废为宝、为我所用的。有一个当时技术方面负责人听说了我关于滤除误差“变废为宝”的想法,觉得很有道理,就跟领导说:“刘经南的这个意见很好啊!不要去搞那些费钱的方法了。”因为那些方法要花钱买很多设备和仪器,有些仪器设备还是进口的,而且要等很久时间,时间一拖久,我们的任务很有可能完不成。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下,任务完不成还是很麻烦的,所以他们就采纳了我的建议,准备去北京收集相关新资料。
于是不久后负责技术的副主任和我一起去了北京,去收集国家测绘局的相关资料。等资料拿到手里了,我一看,果然和我想的一样,里面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国家测绘局的人对我们说“这些资料很重要,湘西的建设也要抓紧了,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支持你们”,我们告诉他们还缺一些仪器设备和工具书,结果他们帮忙找的时候发现库存里就有现成的,而且还是进口的昂贵设备。于是马上将详尽的资料连同一些我们急需的高精度数据处理工具书一起转给了我们,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立刻发电报回单位报喜,大家听了都很振奋!
最后按照这个思路,我被借调到队部参与了这个测量队成立以来承担的号称最高等级大地测量工程的总体设计和数据分析处理,我们的工程任务顺利完成了,通过多种检验,证明精度满足地质详细勘探工程要求,节省了大批经费。我所在的单位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了!1969年底我们的革委会主任因此直接去北京见毛主席了,和毛主席握了手,回来后得意地跟我们说:“我是不回队不洗手的啊!”大家都很高兴,都抢着要跟他握手,都想沾沾毛主席的光。我们勘探队当时就算个中队,能够成为全国的优秀集体很不容易,是很大的荣誉了。
1979年刘经南考取研究生,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怀着对逝去岁月的努力追赶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知识,度过了无数个紧张而忙碌的日日夜夜,正式回归到自己最初的“当科学家”的理想大道。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湘潭矿业学院任教,1986年调回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作。历经重重波折的艰难岁月之后,他开始深耕于卫星大地测量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推开了测绘科学通向现代高新技术的大门。
来源: 武汉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