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荡年代,幸福童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精神、一代人之风骨,更有一代人的风华正茂、-代人的艰苦卓绝。刘经南院士的童年里不仅有父辈们在动荡与纷扰中作出的正确抉择,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家国情怀,更有融入生命中的温暖与爱。其中,不乏祖父夸赞的临摹帖,祖母口述的牛郎织女故事,还有一本本生动的连环图以及关于星空的梦想……“北斗人生”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我们家是在抗战期间从重庆坐船来到武汉的。那时候我的祖父及外祖父都在竞聘南京的一官半职,没有聘上,于是辗转来到武汉。据说我祖父读过私塾,后来又去外面读了所谓的“洋学堂”,回到乡下后,就进了当时长沙靖港古镇(传说唐朝李靖将军在此驻过军)的靖港学校教书。他们按照现在的方式教学,教白话文。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南农民运动兴起,祖父曾告诉我他们也帮农民运动干部写材料、做宣传。记得当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有几句话,好像是“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沙”。我外祖父听说广东比较热闹,就直接跑到广东去了。他写信给我祖父,让他到广州来,告诉他读黄埔也可以,读农民运动讲习所也可以。我祖父收到信后就跑到广州去,毛泽东在那里搞“讲习所”嘛。我的外祖父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经过三个月的专门警务培训,到了南京,成为一名警察。抗战以后去过重庆,后来又在汉口警察局当了局长,我的祖父也是他的部下。现在汉口有个警察博物馆,里面还收藏了我外祖父的手迹。我外祖父和祖父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跟我讲,汉口很多商户铺面的招牌都是他们手书的呢。
大概1948年底、1949年春节前,大别山一带已经解放了,汉口快要解放了,仗已经打到江北的时候,汉口的民心不稳了,国民党已经开始大撤退了。那时候我的祖父和外祖父就到长沙去了。我父亲是中央大学学法律的,他毕业后本在上海实习,想留在上海,但因为家里人都在武汉,所以父亲最后还是回到武汉。最初他想进武汉大学的法律系任教,但是长辈们还是希望他当官,所以他还是到汉口法院当了检察官。我们湖南人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点,可能因为受曾国藩的思想影响,觉得“学而优则仕”嘛,觉得当官才能光宗耀祖。而我的父亲在重庆读中央大学时就积极靠近共产党,觉得国民党比较腐败,因此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解放的时候他就按照党组织指示负责保护所在法院的资料。因为我父亲对共产党的坚信和向往,所以我们一家留在了大陆。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之后,国民党的飞机来炸长沙,我还记得那个轰炸的时候,家里人吓得要死,就把小小的我塞在一张床的下面,上面还堆了好多桌子板凳,然后他们也躲起来了。后来发现轰炸的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不是我们平民,但当时心里还是很怕的。轰炸后第二天,解放军就进城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欢迎解放军的情景,那时候长沙的太平街、北正街不像现在的街那么宽。坦克进来了,我们还去看坦克,很是壮观。那个时候长沙城里不太安全,我们就回了靖港老家,在农村里待了半年。那时候我的老爷爷(曾祖父)还在,他在乡间是有名的中医,在药铺坐堂,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小时候我还见过他。所以那个时候相当于我就停了半年学,直到过了春节才回到长沙,然后接着读小学,我的童年就是在战乱的动荡中度过的。
我的家庭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是三岁到武汉,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有记忆,我印象中先后搬了几个地方:韩家巷、一元小路等。我记得三岁多到四岁的时候,祖父就开始让我练毛笔字,那个时候叫临摹帖,就是一种叫毛边纸的半透明的纸,把字帖放到纸下面蒙着写,用这样的方式练字。在祖父的教导下,我还读一些古诗。因为祖父是教师出身,所以我的启蒙教育开始得比较早,大概三岁半四岁就开始了。我对练字这段经历印象深刻,字写得好就一个字用红笔画五个圈,差一点的字就是三到四个圈都有。一看到五个圈,祖父就会摇头摆脑地点点头表扬一下。我从小受祖父教育的影响比较大,他经常鼓励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他会经常跟我说“你行”。他说我的脑瓜子很聪明,将来一定能干大事。他常在来访的亲戚朋友、警察叔叔们面前显摆我,让他们看看我写的字啊、听听我念的诗啊。
我小时候胆子比较大,也比较调皮。记得有一次,我跑到江边的码头玩儿,看到长江里面有很多船,觉得很好奇。我现在知道了,那时停的不是普通的船,而是当时的中国军舰。我一个小孩子就自己跑到军舰上去了,军舰上的人看我是个小孩,都逗着我玩。我这里玩一下,那里玩一下,玩了好久,等到和船上士兵一起吃完晚饭,已经很晚了,家里人急得一塌糊涂,到处找我。我小时候记忆力好,有个特点——“不迷路”,玩完了我自己回到家,结果我妈妈狠狠地打了我,那是我记忆中挨打挨得最厉害的一次。我印象中爸爸和祖父是不打人的,妈妈打人,奶奶是经常劝和的,一般妈妈打我的时候奶奶总会出面拦着一点儿,但那一次就没有拦,她还说“该打!”
我奶奶和我母亲的文化并不高,但她们出身还可以。那时候重男轻女嘛,所以她们没有读过多少书。因为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她们身上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坚韧不拔这些美好品质一直影响着我。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都会做一大钵饭、一大锅菜,菜主要就是红萝卜、白萝卜炖肉汤,就摆在院子外面,给“叫花子”、穷苦人们过年吃。记得有一次,也是过年的时候,我从外面玩累了,饿了跑回来,看见有肉汤,锅上也没有盖子,里面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萝卜、白萝卜,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锅里飘出来,我就舀了一碗,正准备吃,奶奶看见了,跑过来打我的手说:“这不是你吃的!你一吃,那些穷人就不敢吃了!”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奶奶是从来不打人的,奶奶很喜欢孙子,就那次把我的手打了一下,她好像还很心疼。但是就是奶奶那一记打,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别人,好东西都先让给别人。
祖父教我读诗写字,奶奶就喜欢给我讲故事,大部分讲的也都是民间传说。最早给我留下记忆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武汉的夏天比较热,所以武汉人喜欢晚上在外面乘凉。夏日夜晚的星空尤其漂亮,天河看得很清楚,奶奶就告诉我:“这是银河,天上的河,旁边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对面那颗也很亮,但比织女星暗,那是牛郎星。牛郎星旁边还有两个小星,那就是他们的一子一女,牛郎用扁担挑着的,每年的七月初七他们就要在天上架桥相会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吸引了我,但更吸引我的是浩渺的银河和璀璨的星空,有那么多未知的、有意思的领域等着我去探究,这时候可能就扎下了我想学天文的根。奶奶还教我认识一些星,比如北斗星啊、北极星……我现在就会问我们的大学生,认不认识牛郎星、织女星啊?北斗星、北极星认识吗?结果发现这些星星他们都不认识。这是一种欠缺啊!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做题目。而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认识了北斗星,包括那个“斗”是怎么转的,爷爷(祖父)奶奶也告诉我了。我认字以后,最开始是喜欢看中国的一些民间故事,再就是看连环画,也叫“小人书”,长沙叫“连环图”,看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的连环图都基本上已经看了,这就引发了我想读原著的兴趣。在读高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读原著了,首先是《水浒传》,再然后是《西游记》,最后看的是《三国演义》,基本上在小学六年级以前就已经看完这几本书了。那年代算看原著看得比较早的,因为那些书都不太好啃的。《水浒传》好看一点儿,语言浅白,都看得懂。《三国演义》就难看懂一点儿,它是文白夹杂的。《红楼梦》是小学毕业以后等录取通知的时候开始看的,因为连环图的已经看过了,知道一些故事情节,在看正本时由于诗太多,有时就选择跳过,单看情节。以前有人采访我,问我看《红楼梦》是不是都看了很多次,其实我是看了多遍,里面的很多诗我都背得下来,像“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像这种很长的诗我都背得下来,毕竟小时候受祖父影响比较大,文学底子较好。
来源: 武汉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