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哇”的一声啼哭,宣告疫苗接种完成,不少家长却很快迎来新的担忧——宝宝发热了。看着怀里的小宝贝蔫蔫的、小脸红扑扑、额头有点烫,可把家长们急坏啦!稳住,深呼吸,这篇超实用的“急救包”科普,从专业医学角度,教你一步步应对,让你心里有底,轻松守护小宝贝!
为什么接种疫苗后会发热?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当疫苗进入宝宝体内,就像给免疫系统“发送”了一份“敌情预警”,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外来物质(抗原),并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在这个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身体的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通常,接种疫苗后引发的发热属于“免疫反应热”,一般在接种后的6-24小时内出现,体温多在38.5℃以下,持续1-2天就会自行消退。这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在积极“工作”,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体现,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发热到什么程度要警惕?
记录体温数值
低热(37.5℃-38℃):大概率是免疫启动的小波动,别慌,先观察。
中热(38.1℃-39℃):免疫系统“火力”猛了些,得关注宝宝状态,准备应对措施。
高热(≥39.1℃):超24小时没退,或者还伴随其他异常,比如精神特别差、一直昏睡、哭闹哄不好、不吃不喝,这可能不只是疫苗反应,就要提高警惕啦。
观察时间规律
打完疫苗24-48小时内发热:常见疫苗反应,一般会自己缓解。要是超过48小时还热,别拖着,找医生看看,可能是巧合碰上其他感染啦。
在观察过程中,建议家长制作一份体温记录表,记录测量时间、体温数值、宝宝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信息。这些详细的数据,在需要就医时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宝宝的状况。
在家如何护理?“物理降温+使用药物”双管齐下
物理降温有门道
少穿少盖别“捂汗”
好多家长觉得发热得捂,大错特错!宝宝散热差,越捂体温越高,穿宽松、透气的薄衣服,摸摸宝宝后脖颈,温温的、没汗,就说明穿盖正合适,手脚凉点没关系。房间保持通风凉爽(24-26℃)。
温水擦浴选对部位
擦颈部、腋窝、腹股沟这些大血管经过的地方,水温和体温差不多(37℃ 左右)。如果宝宝不抗拒,泡个5-10分钟温水澡,也是不错的选择。别用酒精或冰水,酒精吸收容易中毒,冰水容易导致宝宝哆嗦。
补充水分很关键
发热会让身体缺水,多喝点温水、米汤、稀释果汁等,既能补充发热散失的水分,还能促进代谢,帮身体“带走”热量。
啥时候用退烧药?
小于2个月的宝宝,未经医生明确指示,不要自己喂药,可以给以物理降温,效果不好尽早到医院让医生处理。2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38.5℃,或者宝宝哭闹烦躁、精神萎靡,可以用退烧药。选药时要注意,2个月以上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以用布洛芬,严格按体重算剂量,别千万自己加量或混着吃两种药,用过量了伤肝肾可不好。但是用药的目的不是消灭体温,而是让宝宝舒服点。
这些 “坑” 别踩!
别盲目跑医院
低热、宝宝状态好的时候,在家护理就行。医院病菌多,折腾一趟,可能让宝宝更不舒服,还容易交叉感染。
别乱喂“炎药消”
疫苗发热是免疫反应,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像头孢、阿莫西林)没用,还会破坏肠道菌群,让宝宝拉肚子、免疫力变弱,千万别瞎吃。
什么情况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必须去医院:
小月龄警报,小于3个月的宝宝,发烧≥38.5℃;
高热不退,体温超过40℃,超两天(48小时),吃了退烧药也降不下来;
宝宝精神反应差,眼神呆滞,叫不醒;
出现皮疹、呼吸急促、抽搐、呕吐、腹泻等情况。
如果打完疫苗好几天才发热,别犹豫,赶紧去!这时候发热原因更复杂,需要医生好好查查。宝宝疫苗后发热,是免疫系统成长的“小插曲”。家长们记住这些专业护理和判断方法,就像拿着“急救包”,关键时刻不慌神!守护宝宝健康,科学应对。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三病区 杨洋 张英娜 主管护师
审核: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三病区 谢华伟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