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脱下上衣,胸前出现一个像漏斗般的凹陷,这不仅仅是外观上的“不太一样”,这是一种胸廓的畸形。从基本概念上来讲,任何原因造成的胸壁的形态、大小及对称性明显改变的表现即称为胸壁畸形。根据形态学分类大致可将胸壁畸形分为凹陷、凸起、狭窄和缺损四类。青少年胸壁畸形则以漏斗胸和鸡胸最为常见,其中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作为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壁畸形,约占小儿胸壁畸形的90%以上.文献报道统计其发病率为0.1%~0.3%,甚至可高达0.4%~0.79%,在男孩中更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这种向内凹陷的畸形不仅关乎孩子的体态和自信心,更可能潜藏着影响心肺功能的隐患。了解漏斗胸,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深入认识:漏斗胸的“庐山真面目”

想象一下胸骨(胸部正中的长骨)及其相连的部分肋软骨(肋骨前端较软的部分)不是平直向前,而是向后、向内深深凹陷,形成一个“坑”。这就是漏斗胸最典型的特征。这个凹陷通常在胸骨中下段最为明显,形状各异,有的像宽浅的碟子,有的则像窄深的漏斗(图1)。

微信图片_20250718135606.png

图1:漏斗胸

它并非佝偻病或后天营养不良(如缺钙)的直接结果,而是胚胎发育时期胸骨和肋软骨区域发育出现偏差所致。虽然确切原因仍在研究中,但遗传因素被认为扮演了重要角色。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也常与之相关。肋软骨的过度生长被认为是导致胸骨被向后推挤的关键机制。

影响深远:不止于外观的困扰

生理影响:潜在的心肺挑战

心脏受压与移位:严重的凹陷会直接压迫心脏,尤其影响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充盈空间。部分患者在活动后会出现心悸、胸闷。

肺功能受限:凹陷压缩了胸腔的空间,限制了肺在吸气时的充分扩张。这可能导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指标下降,表现为运动耐力不如同龄人,容易感到气短、疲劳。

特殊体征:部分患者站立时可见肩部前倾、腹部前凸(试图代偿胸腔容积的减少),形成一种特殊的体态。同时由于外观形象受损,青春期患者常表现出防御伪装、姿势不佳、双臂交叉等行为,以“头前倾、双肩收、后背弓”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心理与社会影响:无形的压力

胸前明显的凹陷常常让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自卑、尴尬,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胸部(如游泳、换衣服、上体育课)。 可能因此回避社交活动、体育运动,影响人际交往和性格发展。长此以往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孩子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研究表明,漏斗胸青少年患者的社交焦虑和身体意象困扰显著高于同龄人。同时也会影响到患儿的家长。

明察秋毫:如何识别与诊断漏斗胸?

家长初步观察:

让孩子站立或坐直,观察其前胸是否有明显凹陷。可以让孩子深吸气,观察凹陷处是否随呼吸活动(漏斗胸凹陷在吸气时通常更明显)。观察孩子体态是否有“头前倾、双肩收、后背弓”的表现。询问孩子运动时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气喘、疲劳,或是否有心悸胸闷憋气感。

专业医学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胸廓形态、评估凹陷的深度和范围、检查脊柱是否侧弯、听诊心肺音。

影像学检查 - 核心评估手段:

胸部CT扫描:胸部CT作为目前诊断和评估胸壁畸形的最主要的方法,与胸部X线片相比,不仅能够提供骨骼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提供肌肉软组织信息、呈现胸腔内器官,另外作为胸壁畸形分型和分度的标准,CT也是指导胸壁畸形手术成功的关键。计算Haller(Haller index,HI)指数(胸廓横径与凹陷最深处前后径的比值)。是漏斗胸术前量化评估严重程度的常规测量指标,临床上也常用来评价鸡胸、扁平胸等。根据Haller指数我们将漏斗胸分为轻(HI<3.2)、中(3.2<HI<3.5)、重(HI>3.5)三类。一般认为HI>3.2即可行Nuss手术纠正漏斗胸畸形,而HI<2.2则为鸡胸手术治疗的一般标准。而胸部X光片:主要用于检查脊柱侧弯的程度

心肺功能评估:

肺功能测试:评估肺活量、通气功能是否受损及其程度。 心脏检查: 心电图(ECG)可筛查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瓣膜功能及受压情况,测量心输出量等指标。

应对之策:治疗选择因人而异

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畸形严重程度(Haller指数、凹陷深度)、症状(心肺功能受限、疼痛)、心理影响、患者年龄及意愿。

保守治疗:

真空吸盘(Vacuum Bell):适用于轻中度、凹陷较软(肋软骨尚有弹性)的儿童和青少年。原理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放置在凹陷处,通过持续或间断的负压将凹陷的胸壁向外提拉,促进其塑形。但是需要长期坚持(通常每天数小时,持续1-3年甚至更长),效果因人而异(患者的依从性和佩戴时长都会带来影响)。虽然有报道各个年龄段都有改善案例,但早期(青春期前)开始效果可能更好。可作为手术前的尝试或手术禁忌者的选择。

物理治疗:主要目标是改善姿势、增强胸背肌群力量、维持脊柱正常排列、提高呼吸效率。虽然不能矫正骨骼畸形本身,但能显著改善因漏斗胸导致的驼背、肩前倾等不良体态,减轻肌肉不平衡引起的疼痛,提升运动表现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暂不手术或术后康复者。

心理支持:对于因外观产生心理困扰的患者,心理咨询和支持非常重要(就诊心理行为科进行早期干预)。

手术治疗(唯一有效):

微创漏斗胸畸形矫正术(Nuss手术):目前最主流的手术方式。

原理: 在胸腔镜的精准引导下,于患者胸壁两侧做小切口,将预先根据CT数据弯曲成形的金属支撑钢板(通常为钛合金)穿过胸骨后方的间隙,将凹陷的胸骨和肋软骨向上顶起塑形(图2)。优点:切口小而隐蔽(约2-4cm),不切除肋骨和软骨,出血少,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矫形效果立竿见影。术后注意:钢板需在体内留置2-4年(具体时间根据年龄和骨质情况决定),待重塑的胸廓稳定后再手术取出。

术后需一段时间(通常半年)避免剧烈运动和胸部撞击。疼痛管理是术后早期重要环节。适用人群: 主要适用于Haller指数≥3.2且有症状(心肺功能受限)或明显心理障碍的中重度患者。最佳手术年龄通常在青春期早期(12-16岁),此时胸廓仍有较好可塑性,疼痛耐受和术后康复能力也较好,复发率也较低。其实成人患者同样可以安全有效地接受手术,但是疼痛感更强和复发率也相对高。

图片2.png

微信图片_20250718135716.png

图2:NUSS术

Ravitch手术——传统开放手术

原理:在胸前正中做较长切口,切除过度生长的畸形肋软骨,截断胸骨,将其抬至正常位置并用支撑物(如金属条)固定或直接缝合固定。应用:曾是标准术式。现主要用于Nuss手术难以处理的复杂畸形(如极度不对称、复发病例)、年龄较大(如成年)且软骨已严重钙化者、或合并其他需同期处理的胸部问题。 特点: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期较长,遗留较长疤痕,但理论上矫形更彻底,无需二次取钢板手术。

拥抱健康:术后康复与生活

术后康复: 这是成功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疼痛管理——术后初期最烦恼的事情就是疼痛,镇痛药物定时定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呼吸训练:鼓励咳嗽(雾化后)、深呼吸(腹式呼吸)、可以使用呼吸训练器(或吹气球),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肺扩张。循序渐进的活动:在医生指导下,从早期下床活动、步行,逐步过渡到恢复日常生活。严格遵循医嘱的限动期(避免弯腰、扭身、提重物、剧烈运动),通常为术后半年,以保护钢板位置和胸骨愈合。带板期间要避免对抗性运动。心理调适同样重要,积极心态有助于康复。定期复查,监测监测矫形效果、钢板位置、有无并发症(如移位、气胸)及心肺功能改善情况。饮食均衡,增强体质。

术后生活:饮食上,初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情绪。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逐步恢复工作学习,但需特别注意体态的保持,避免躬身驼背。漏斗胸的治疗不仅是身体上的矫正,更是心理上的重建,因此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对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复发风险: 总体复发率较低(尤其在Nuss钢板按计划留置足够时间后取出),但极少数患者(尤其手术时年龄过小或存在严重结缔组织病者)可能复发,需要再次评估处理。

漏斗胸不是简单的“外观问题”,它可能是一道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沟壑。认识其本质、了解其影响、掌握科学的评估和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对于中重度或有症状的漏斗胸患者,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及时寻求专业评估(胸外科)是迈向健康未来的第一步。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综合外科主管护师 王萌萌

审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胸外科主任医师 张强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