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器具是解码巴人经济模式

与日常文化的关键载体

此类考古发现不仅修正了文献中

巴人“粗犷少文”的片面记载

更揭示了其适应山地水域的生存智慧

一起打开巴式生活智慧之书~

01.竹笥:穿越2200年的“蒸笼”

(战国竹笥)

竹笥(sì)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使用的竹条纤细,竹条宽度不足2毫米,尺寸均匀,厚薄一致。竹条之间形成六角形孔洞,排列规律。竹条从三个方向穿插,其编制工艺与现代的六角孔编法相似,显示出巴人高超的竹编加工技法,并传承至今。

这把长约15厘米的环首铜削刀和竹笥出土于同一船棺,很可能是用来加工竹材的。

在重庆高湿、高热、酸性土壤条件下,丝绸、藤编、竹编、木器、纸张等有机质文物很难保存。战国竹笥为何会躲过岁月和自然的侵蚀,以完整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船棺青膏泥密封隔绝氧气、青铜器释放铜离子抑制微生物。

(重庆巴人博物馆展出的船棺)

竹笥是2020年在一船棺内发现的,当时它藏在战国青铜釜甑(zèng)内底部,被厚厚的泥土掩埋,文物工作人员在对出土文物展开保护修复时,才让它重见天日。

(战国青铜釜甑)

此次发现得益于船棺的密封处理。船棺四周,明显有使用青膏泥的痕迹,这种厚厚的膏泥,黏性极大,具有防潮、防腐、密封的功能,使得墓内封存条件极佳。

此外,竹笥藏于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隔绝了氧气,同时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滋生有一定抑制效应。这些原因共同促使这件竹笥幸运地留存至今,堪称穿越时空的奇迹。

02. “俎豆”鱼醢:窥见炊食一角

(战国青铜俎豆夹组合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这套文物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俎(zǔ)的用途很广,既是盛食器,祭祀时直接用以载牲;也是承托器,上面可承放各种器皿。从巴文化考古发掘情况看,矮柄豆是战国时期巴人最常用的餐具,就像现在的碗一样,可以盛菜,可以盛饭,也能盛酒。只是王公贵族使用铜豆,普通百姓则大多使用陶豆。

最上方的铜夹子相当于现在的筷子,战国时期的人们使用筷子还不普遍,一般的食物都用手抓,但想吃又烫手的食物怎么办?根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夹),”这时候夹子就派上用场了。

(铜夹子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周礼·醢人》记载了周天子请客的八道菜:“醢(hǎi)人掌四豆之实……馈食之豆,其实葵菹(秋葵)、蠃醢(田螺肉酱)、脾析(牛肚)、蠯(pí)醢(蚌肉酱)、蜃(蛤蜊)、蚳醢(蚂蚁卵酱)、豚拍(猪排)、鱼醢(鱼肉酱)”。

虽然不能将巴王的饮食与周天子菜单进行理所当然的对应,但考古发现涪陵小田溪12号墓中的一件铜豆内尚有鱼骨残留,这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鱼醢”,即鱼肉酱。

(青铜俎豆夹组合发掘现场

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从出土文物来看,巴人上层社会遵循周礼中单数俎、偶数豆的祭祀传统。圆形铜俎器形也近似楚墓中的高柄漆豆,二者可能也有一定借鉴、因袭关系。但青铜圆俎的造型确实是战国时期巴国的特色,它见证了古代巴人分餐制的习俗,显示了巴人遵循正统,善于创新的风格。

-END-

资料来源:重庆巴人博物馆展览资料

重庆科技报《战国秦汉时期“重庆人”的生活》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巴文化考古新发现》

新华网《长江文明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

今日重庆《看巴人如何把竹子玩出高级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探秘巴国⑩ |巴王“小饭桌”十问》

部分图片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