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炙烤的夏季,中暑与热射病成为威胁健康的两大“隐形杀手”。尽管二者均与高温暴露相关,但在症状严重性、病理机制及应对策略上存在本质差异。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两者的防范与救治措施,帮助公众精准识别风险,采取有效行动。
核心区别:从“预警信号”到“生命危机”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的早期表现,属于轻症范畴。典型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多汗、乏力,体温可能轻度升高(38℃左右)。若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并补水,症状通常可在1小时内缓解。
热射病则是中暑的“终极形态”,属于重症范畴。其核心特征是体温急剧升高至40℃以上,伴随意识模糊、抽搐、无汗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此时,人体散热机制完全失效,多器官(如脑、肝、肾)可能因高温损伤而衰竭,死亡率高达50%-70%。
图源:Pixabay
防范措施:分层防御,精准阻断风险
01、中暑的预防策略• 环境管理: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选择树荫、商场等阴凉区域活动。
• 科学补水:每15-20分钟饮用200ml含电解质的水(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
• 着装规范:穿戴UPF50+防晒衣物、宽檐遮阳帽及太阳镜,减少紫外线直射。
• 高危人群保护: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需每小时检查体温,使用便携式风扇辅助散热。
02、热射病的预防升级• 热适应训练:长期在高温环境工作者需进行7-14天渐进式热适应训练,每日暴露时间从30分钟逐步增至2小时。
• 实时监测: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核心体温,当体温超过38.5℃时立即停止活动。
• 药物预防:户外工作者可遵医嘱服用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降低热射病发生风险。
• 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场所需配备冰袋、降温毯、急救药品箱,确保10分钟内可实施紧急降温。
图源:Pixabay
救治措施:黄金30分钟,分秒必争
01、中暑的现场处理• 立即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20-25℃温水擦拭全身(避免使用冰水导致血管收缩)。
• 补充电解质:清醒患者可饮用含钠饮料(如宝矿力水特),每15分钟补充100-200ml。
• 物理辅助:用湿毛巾包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加速散热。
• 观察指标:若30分钟内体温降至38℃以下且症状缓解,可继续观察;否则需送医。
02、热射病的急救规范
紧急降温体外降温:用冰水浸透的床单包裹患者全身,或持续用冰水喷淋头部、躯干。
体内降温:对无呕吐患者,可口服4℃冰盐水(每次200ml,间隔10分钟);对意识障碍者,需立即进行胃灌洗或直肠灌注冰盐水。
药物干预抽搐患者:静脉注射地西泮5-10mg,控制肌肉痉挛。
脑水肿患者: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
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持续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预防心律失常。
转运标准:凡核心体温≥40℃、意识障碍或抽搐持续5分钟以上者,需立即呼叫急救车并持续降温至送医。
图源:Pixabay
关键误区警示
误区1、中暑后喝藿香正气水可替代补水真相: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可能加重脱水,需先补水再服药。
误区2、热射病患者可用酒精擦拭降温真相:酒精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反而阻碍散热,应使用冰水或凉水。
误区3、热射病康复后无后遗症真相:约30%幸存者存在长期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需持续康复治疗。
科学防范,分级应对
中暑与热射病的防范需遵循“预防-监测-干预”三级体系:日常通过环境管理、科学补水预防中暑;中暑阶段通过快速降温、电解质补充阻断病情进展;热射病阶段则需启动紧急医疗程序,争分夺秒挽救生命。记住,每一度的体温升高,都可能成为生死分界线——对高温保持敬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陶然
审核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张名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