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
户外徒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亲近自然的选择
然而
在潮湿的河岸草丛、静谧的山间溪谷
还存在着一种让人心生忌惮的生物——蚂蟥
蚂蟥不就是水蛭吗
难道不应该生活在水里
为什么山里也会有水蛭?
图片来源:黄工游记
水蛭是环节动物门带纲蛭亚纲的一类动物,又称蚂蟥。水蛭与包括蚯蚓在内的寡毛类动物密切相关,像蚯蚓一样。它们有柔软的、肌肉分节的身体,可以伸长和收缩。其特征是身体的前后端有吸盘。
被发现的水蛭约700种,约100种生活在海洋中,约100种生活在陆地,余下都生活在淡水环境。
并非所有的水蛭都吸血。整体而言,水蛭属于肉食性,许多种类型自由生活,以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生;只有部分种类型暂时性寄生,以各种宿主的体液为食,其中也有以哺乳类血液为食的水蛭,但并不占多数。
蚂蟥透视图,右边细长端为头部。图片来源:BBC
蛭亚纲中最小的水蛭长约1厘米;最大的是亚马逊巨型水蛭,可达30厘米。
01
山蚂蟥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蚂蟥只潜伏在水塘、稻田,殊不知在长江以南海拔200–2500 m的潮湿山林里、长江以北的大别山等地,还活跃着完全陆生的“山蚂蟥”,分类学上称山蛭(Haemadipsa spp.)。它们与常见的水蛭(Hirudo/Whitmania等)是“远亲”,同属蛭纲,但已摆脱对水体的终生依赖,只要求环境湿度80 %以上、温度8–30℃即可存活。
云南高黎贡山、广西大明山、广东船底顶、西藏墨脱等经典徒步线路,都是山蛭密度极高的“重灾区”。
02
蚂蟥如何识别“猎物”?
蚂蟥没有眼睛,它们识别“猎物”的方式主要依赖于敏锐的感官系统,特别是嗅觉和对环境物理刺激的感知。
贴在皮肤上的蚂蟥吸血通常会持续20分钟,有些可能长达两小时。图片来源:wikihow
追踪气体信号:吸血蚂蟥对宿主呼出的二氧化碳极其敏感。宿主(如人、动物)的呼吸会不断释放二氧化碳,蚂蟥能通过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梯度变化,像循着气味一样,追踪到宿主所在。
感知宿主体温:蚂蟥对温度具有敏感性,宿主的热辐射可以帮助蚂蟥定位。
图片来源:它世界
水流和振动感知:蚂蟥对水流的变化和水中的振动非常敏感。宿主经过水体时产生的扰动(如脚步溅起的水花、游泳划破的水流、水下生物的移动)会被蚂蟥感知到,提示附近有大型生物存在。
触觉感知:当蚂蟥接近并接触到潜在猎物时,它们体表的化学感受器(尤其是在吻部和小颚上)会进一步探测宿主的皮肤化学成分,确认是否为合适的宿主或猎物。
03
蚂蟥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妈妈?
蚂蟥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同时兼具雌雄生殖器官。
蚂蟥生活史中有“性逆转”现象,存在着性别角色交换。营养状况、种群密度变化会让同一条蚂蟥在不同时期充当“雄性”或“雌性”的角色,可谓会“变性”的爸爸兼妈妈。
图片来源:它世界
04
如何防范蚂蟥?
必要药物:去户外运动时,需带足常备的药物,如风油精、红花油、喉风散、创可贴、粉状海盐(经实测,蚂蟥最怕海盐)等。
合适的服装:蚂蟥不能隔着衣服把皮肤咬破,必须爬到皮肤的暴露部分才能吸血。但是作为环节动物,它们钻缝隙的能力比较强,户外运动时要避免衣服留下空隙。
蚂蟥最容易从脚踝、腹部、袖口钻入。所以穿着长袖长裤的同时,把裤脚塞进鞋袜里,上衣下摆塞进裤子中。
使用防护剂:在徒步前,涂抹防蚊液或防虫喷雾,或者涂抹风油精或红花油等。特别是在易受攻击的部位,如腿部和腰部。
定期检查身体:在户外活动期间,定期检查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腿部和腰部,以便及早发现蚂蟥叮咬并及时处理。
图片来源:雪线之上
蚂蟥叮咬通常不会带来剧烈疼痛,这得益于其唾液中的麻醉成分。许多人往往在事后才发现被叮咬。
虽然蚂蟥吸血可能导致局部出血、瘙痒或肿胀,但研究表明,健康蚂蟥叮咬传播疾病的概率极低。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蚂蟥并非主要的疾病传播媒介,其风险远低于蚊子、蜱虫等节肢动物。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4LTZtWcZbgrwxq98gCa3PA
2.https://mp.weixin.qq.com/s/ddscFpjco_2gmLvRLaRL5w
3.https://zhuanlan.zhihu.com/p/35452922
4.https://mp.weixin.qq.com/s/wQNdlByGkdsJIQe8LgcO9Q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