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成功

大型邮轮被誉为船舶工业的璀璨“明珠”,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制造水平的标志性工程。2023年7月17日清晨,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扬帆启航,开始首次试航。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全球少数能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之列,与德国、法国等并驾齐驱,成为第六个拥有此能力的国家。

从2013年10月国产大型邮轮项目启动,到2023年7月“爱达·魔都号”成功试航,这十年间,无数工程师与工匠倾注心血,累计投入230万设计小时与1800万建造小时,精心打造了这个拥有2500万个零件的“海上移动都市”。这不仅是一座船,更是中国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破题之难——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船舶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巅峰之作,是衡量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标尺,而大型邮轮则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初见“爱达·魔都号”,其庞大身躯令人震撼,若将其竖立,高度将超过迪拜帆船酒店3米。这艘白色巨轮,长达323.6米,高77.8米,船身上绘有敦煌飞天彩带,舱室与舷窗密布,蔚为壮观。步入船内,4万多平方米、共16层的生活娱乐区,剧场、泳池、健身房等设施错落有致,精妙布局令人叹为观止。

这也是外高桥造船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指挥陈刚初访欧洲邮轮厂时的感受。参与项目筹备仅一月,他便赴欧考察,亲眼目睹邮轮建造过程后,一度感到任务艰巨,几乎难以完成。设备、工艺暂且不论,仅是项目管理能力就已超出当时国内水平。回国后,团队立即投入紧张筹备,查阅资料、分析可行性、探索数字化造船设计升级……几年间,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稳扎稳打。

设计团队迅速壮大,从最初的三四人扩展至百余人。从概念到基本、详细、施工、工艺设计,每一步都与意大利船厂工程师紧密合作,历经五轮设计,累计投入工时超过230万,相当于设计30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的工时总和。一位即将于2024年退休的设计师感慨,自己半生致力于船舶空调系统设计,却发现此前所有工作的总量,都不及这艘邮轮的一半。

在消化、吸收、实践中,团队逐步建立起新的规范和图纸。随着设计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10月18日,这一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正式开启建造新篇章,钢板切割仪式标志着项目迈入实质建造阶段。

系统之繁——像建设城市一样建造大型邮轮

大型邮轮,这个被喻为“海上移动城市”的庞然大物,其建造复杂度超乎想象。它拥有2500万个零部件,数量是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电缆总长更是达到42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

在这艘船上,不仅要确保乘客的生活娱乐空间,还要巧妙集成电、水、气等各类设备和管线。这一切,使得舾装工作变得异常复杂,仿佛是在船上建造一座小型城市。

曹征伟,一位在舾装领域摸爬滚打超过22年的老员工,他形容大型邮轮舾装就像是把市政服务保障工作搬上了船。船上5台发电机总功率高达62.4兆瓦,即使不满负荷发电,每天产生的电量也足够5000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需求。这些设备间互为备用,确保邮轮航行安全可靠。

然而,这只是庞大工作量的冰山一角。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分配管线,并连接各个系统,才是真正的挑战。在底层甲板,管线及电缆层层叠叠,有时多达五六层。即使在乘客居住的上层甲板,天花板内也隐藏着至少三层管线。

这些管线不仅数量多、种类杂,还需要精心规划其上下位置,便于日后检修。对于需要绝缘、隔热的管道,还需包裹绝缘棉。在某些狭窄区域,管线密集到连手都难以伸入。

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对管线和电缆排布进行充分的轻量化模型排查。一旦统筹规划不到位,建造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其他层的管线、电缆被拆除重铺。这不仅增加了成本,更延误了工期。

设施之优——把豪华酒店搬到船上来

大型邮轮,不同于普通的货轮与客轮,它巧妙融合了“船舶+酒店+娱乐”的多重元素,为乘客打造了一场海陆交织的定制化盛宴。在这里,每一位旅客都能享受到多元化的选择和非凡的体验,这正是大型邮轮独树一帜的价值与魅力所在。想象一下,将豪华酒店直接“移植”到碧波荡漾的大海上,这便是外高桥造船生产总监兼内装工程部部长吴晓源心中的蓝图。

要实现这一设想,首先得攻克噪声这一难关。在邮轮上,噪声控制与重量控制同样棘手。吴晓源透露:“为了确保邮轮内部宁静无扰,我们精心布置了超过1400个监测点,严密监控每一处潜在的噪音源。”面对海上航行中不可避免的风浪,团队更是煞费苦心,比如在壁板与天花板的结构件与钢结构围壁之间,巧妙地安装了弹性基座,利用螺杆的缓冲作用,有效减少了金属摩擦产生的噪音。

接下来,提升乘客的居住舒适度成为了关键。以拥有2000余间客房的“爱达·魔都号”为例,如何确保每个房间的空调效果都尽善尽美,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外高桥造船总装二部副部长薛亚宾介绍道:“由于管线布局复杂,传输距离遥远,我们特别注重细节,对全船近6000个风量平衡阀和1000多个水量平衡阀进行了精密的联合调试,确保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恒温舒适的空气。”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光明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