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无人驾驶汽车穿梭于未来都市的震撼场景,正悄然照进现实。据百度官方数据显示,在深圳街头,百度"萝卜快跑"的无人出租车已累计完成1.4亿公里路测。大洋彼岸,特斯拉Robotaxi带着马斯克"车辆即资产"的愿景开始试运营。这些没有驾驶员的钢铁侠客,正以L4级自动驾驶技术突破改写交通规则——但疑问随之而来:AI如何练就"全天候老司机"的本领?传感器与算法构成的"神经网络"是否万无一失?当德国法院因"幻影刹车"判定特斯拉系统缺陷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方向盘消失的时代,人们真能毫无担忧地拥抱这场出行变革吗?
图源:Pixabay
一、自动驾驶的“超能力”是如何实现的?
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不同车企的技术路径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以特斯拉为典型代表,坚定地走“纯视觉派” 路线;而华为、小鹏等众多车企则属于 “多传感器融合派”。“多传感器融合派” 的车辆之所以能在自动驾驶方面有所建树,主要得益于其如同 “眼睛” 般的各类传感器和宛如 “大脑” 的智能算法系统 。
它的“眼睛”不同于我们的肉眼,它可是具备着三重"超级视力",首当其冲的是摄像头,也是跟我们人眼最为相近的,它能够捕捉图像,识别红绿灯、路牌和行人。与人眼不同的是,它可拥有着不会近视的“超清视力”。紧接着是激光雷达(LiDAR),它可以发射出激光,并通过激光勾画出轮廓,画出周围环境的3D地图,就像是汽车的“透视眼”。最后是雷达矩阵 ,它能够毫米波穿透雨雾,超声波精准测距,组成全天候"防护罩"。三重"超级视力"协同作战,给汽车一个360度的“全景视野”。
但是要让汽车自己开车,光有“眼睛”可不行,还得有个“超级大脑”。这个大脑就是人工智能(AI)。它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从海量数据中学会如何开车。就好像我们在驾校学习时需要反复练习科目二,AI通过"看"海量真实驾驶视频(相当于观看100万小时的"行车记录仪"),记住不同场景的正确应对方式。比如,前面有车突然刹车,AI会迅速分析情况,决定是减速还是变道,整个过程快得让人咋舌,比老司机的反应还快。想象一下,你在开车时突然遇到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可能要愣半秒才踩刹车。而自动驾驶汽车呢?它的“超级大脑”几乎瞬间就能做出判断。这背后的秘密,是无数工程师日夜调教的算法和堆积如山的数据。
而由特斯拉的“纯视觉派”则是遵从于马斯克的“人类是只用眼睛开车的,汽车也应该如此”的想法,完全依赖视觉感知,像人类驾驶员一样通过"观察-学习-推理"完成驾驶。
图源:Pixabay
二、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你现在的“司机”究竟是谁?
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说,一个是“全能司机”,能自己开车带你去任何地方,而另一个更像是“副驾助手”,帮你分担点工作,但关键时刻还得你自己上。而如何区分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自动驾驶的“五级跳”。
“五级跳”指的是自动驾驶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上通常把自动驾驶分为五个级别:L1级:驾驶辅助:汽车能帮你踩油门或保持车道,但你得全程盯着;L2级:部分自动化。汽车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自己开,比如高速巡航,但你随时得准备接手;L3级:有条件自动化。在特定场景下,汽车能完全接管,但偶尔还得靠你“救场”;L4级:高度自动化。大多数时候,汽车都能自己搞定,你可以放心刷手机;L5级。完全自动化:无论刮风下雨,城市还是乡间,汽车都能全权负责,你彻底解放。自动驾驶通常是Level 4和Level 5级别。而智能驾驶却只涵盖Level 1到Level 3。
三、现在车企的“驾驶水平”:智能驾驶当道
如今,自动驾驶技术虽然有了大进步,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汽车大部分仍只是智能驾驶的车。虽然百度的萝卜快跑已经挺厉害了。不过,对于普通人能买到的车,智能驾驶还是主流。比如:比亚迪的“神眼”系统,能做到Level 2到Level 3。还有蔚来的NAD系统能在高速和城市道路上帮忙开车,但还是得人盯着。以及上汽和Pony.ai卖给消费者的车大多是Level 2+或Level 3。而美国特斯拉的Full Self-Driving(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听起来很牛,却“名不副实”目前也还只是Level 2级别,需要你全程盯着。而且,2025年初,德国法院还因为“幻影刹车”问题(车子莫名其妙急刹车)判定特斯拉的Autopilot有缺陷,可见智能驾驶还有不少路要走。总的来说,自动驾驶虽然在某些场景下实现了,但咱们日常开的车,基本还是智能驾驶。
从特斯拉的Robotaxi到中国的萝卜快跑,再到比亚迪、蔚来的智能驾驶,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但2025年的今天,我们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一段距离。你开的车可能很聪明,但它还不是那个能完全替你开车的“老司机”。所以请切记,智能驾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千万不要完全依赖于自动驾驶,保持警惕才是明智之举。而自动驾驶真的到来了吗?或许,答案就在不远的未来等着我们去挖掘。
供稿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重庆理工大学 陈泓吉
审核专家:倪伟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