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生活,守望银龄人生。为深入实施“银龄科普”行动,构建“线下为主、线上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银龄科普宣传体系,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和数字技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泉州市科协联合泉州开放大学、泉州广播电视台推出《老年生活馆》栏目。
本期银龄科普看点:
暑气“灼人”!热射病发 医生急施救
持续高温拉响健康警报,记者从石狮市总医院了解到,6月下旬以来,中暑患者日均接诊量翻倍,更出现3例热射病重症病例。医生提醒,户外工作者、老年人等需避开高温时段,出现头晕、体温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科学防暑与及时救治缺一不可。
记者走进石狮市总医院的病房,60岁的陈阿姨正收拾物品准备办理出院。见到记者来访,她停下手中的动作,她告诉记者,三天前,她还因热射病陷入昏迷,如今已能行动自如地办理出院手续。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不仅让她心有余悸,也为所有在高温下奔波的人们敲响警钟。据陈阿姨描述,6月29日,在户外工作一整天的她回到家后,突然眼神涣散、意识模糊。
据统计,自6月下旬以来,该院已接诊3例热射病患者,中暑患者更是日均接诊量翻倍。医生特别提醒,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婴幼儿等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出现头晕、乏力、体温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当“副高”导演的热浪席卷狮城,预警与急救如同双道防线——前者筑牢预防之基,后者守护生命底线。高温之下,唯有公众科学防护、医疗及时响应,方能织密安全网络,共渡酷暑“烤”验。
超市买的冻鸭胗 令夫妻染上“冰箱病” 天气一热,刚买回来或者吃不完的食物有时候会长时间在冰箱里“乘凉”。不过,如果你总是吃这样的食物,要小心染上“冰箱病”。此前,央视曾报道山东一名67岁的老人吃了冰箱里一块瑞士卷,结果染上李斯特菌,抢救了几个月后不幸离世。近日,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也接诊了一起类似病例:夫妻俩在超市买了一袋冰冻鸭胗和火腿肠,吃过晚饭后两人上吐下泻了一天,还发烧到39℃。医生一查发现是感染了沙门氏菌。怎么回事儿?
近日,30岁的王先生和妻子在超市的速冻柜里选购了一袋冰冻鸭胗和火腿肠,买回家后两人将部分鸭胗和火腿肠自然解冻,之后分别炒了两盘菜。次日凌晨3点,两人开始上吐下泻,拉出的全是稀水样,天亮后症状也没有缓解。两人便到家附近的卫生院就诊,开了些消炎药、补盐液和止泻药。
吃了药后病情没有好转,两人便赶到泉州市中医院。接诊的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医师王雪莹介绍:来的时候两个人都虚脱了,全身无力,站都没力气站,体温升高至39℃,除了上吐下泻外,还伴有腹部绞痛。入院后科室先对病人进行对症处理,消炎、止泻、补液体,之后做了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检查,最后发现,两人感染了沙门氏菌。
王雪莹医师分析,根据两人的病情,怀疑冰冻后的鸭胗未被炒至熟透才引起感染。禽类本身是沙门氏菌的宿主,沙门氏菌怕热不怕冷,能够在冰箱里存活3—4个月。肉类制品如果感染沙门氏菌,从冰箱取出后于室内环境下退冰很容易导致沙门氏菌的快速繁殖。久放冰箱的食物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的,所以感染这两种病菌导致的疾病也常常被称为“冰箱病”。两菌可以在0℃—4℃的环境下繁殖,生熟混切、在冰箱里生熟混放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一定要充分加热。
那么,应当如何预防沙门氏菌呢?
一、保持清洁。在处理食物前后要彻底洗手,厨房用品需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二、生熟分开。生肉、禽蛋等要与熟食分开存放和处理,使用不同的刀具和案板,防止生食物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熟食。
三、烹饪到位。食物要确保煮熟煮透,一般来说,肉类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并持续数分钟,才能有效杀死沙门氏菌。
王雪莹医师说,“还好夫妻二人感染的是沙门氏菌,如果是李斯特菌更麻烦。李斯特菌的潜伏期可以很长,短则三五天,长则可以达一两个月,且发病严重时可能威胁生命。”
王雪莹介绍,李斯特菌存在于绝大多数食品、泥土、植物、动物饲料以及人类和动物的粪便当中。它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在无氧环境中也能存活,因此日常可见于真空包装的食物中,或者从土壤中溅至种植位置较低的瓜果表皮。李斯特菌在低温环境,尤其是在4℃—6℃的环境中仍然能大量繁殖,在零下20℃以下也能存活1年。因此,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即使只有少量的李斯特菌也会生长到危险的污染水平。
那么,怎么预防李斯特菌呢?
一、要正确处理和储存食物。食物充分烹煮或加热至60℃以上,持续5~20分钟可以杀灭李斯特菌。冰箱冷藏的温度应该控制在4℃以下,冷冻的温度则保持在-18℃左右。按照不同种类的食物存储要求进行保存,避免反复冷冻解冻。熟食放冰箱再次食用需再次加热,即食食品避免久放。
二、定期清洁冰箱。冷藏室最好每周清洁一次,冷冻室最好1个月清理一次。可用抹布蘸温水或稀释后的洗洁精擦拭,再用清水擦净,最后用厨房纸擦干即可。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