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变革,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动力。

智能制造,直观地讲,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而形成的满足优化目标的制造系统或者模式。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实现了产品质量的飞跃。例如,在传统制造中,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往往是分离的,而智能制造则通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实现了各环节的无缝连接。

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以来,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策层面,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部署,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 70%和 50%。这些示范工厂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推动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

在实践中,众多企业已成为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例如,比亚迪在智能制造方面就取得了显著成就。比亚迪除具备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外,还前瞻性地实施了开放合作战略,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比亚迪构建了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另一方面,比亚迪积极与全球优秀的智驾供应商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创新发展。海尔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者,在探索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海尔智家与时俱进,率先布局AI创新应用。工厂创新应用生成式AI、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部署了多个先进用例。从发泡气泡工艺参数的精准调整,到复杂设备故障的智能诊断与答疑,AI在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此外,智能制造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刘结一说,2024年,传统产业追“智”逐“绿”,智能装备快速普及。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

然而,智能制造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如在市场需求方面,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制造企业亟需借助信息化与数字化工具来提升生产效率并控制成本。在自主研发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亟需提升,核心技术领域仍有待突破。在专业人才方面,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综合性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导致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企业的转型需求。

智能制造正加速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中国制造业正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接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未来。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 周杨凡

审核: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级工程师 史慧洋

来源: 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