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总是头晕没劲儿,爬个楼梯就心慌气短,脸色也白得吓人……” 在血液科诊室,这样的倾诉几乎天天上演。疲惫,像影子一样缠着许多人。而揭开这疲惫的面纱,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隐藏的“小偷”——营养性贫血。它不是洪水猛兽,却因为一日三餐中关键营养素的悄然“断供”,让身体这台精密的机器逐渐“动力不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藏在饭碗里的健康隐患。
身体里的“运输大队”闹饥荒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昼夜繁忙的巨型工厂。血液中无数的红细胞,就是勤劳的“运输大队”,它们最重要的货物就是氧气,运送到每一个角落,为细胞提供能量。营养性贫血,就是生产这些“运输车”的关键原料——铁、叶酸或维生素B12——严重短缺了! 这直接导致车队规模缩小或车辆质量下降,身体自然就“缺氧”了。
缺铁性贫血:钢铁原料告急!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核心元素,它好比红细胞车厢里的“搬运工”,专门负责抓取氧气分子。没有足够的铁,“搬运工”数量锐减,造出来的红细胞个头小、颜色淡(医学上叫“小细胞低色素”),运载能力大打折扣。那么,谁容易遭遇这场“钢铁饥荒”呢?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吃得不“铁”:长期偏食、节食,尤其是不爱吃红肉(猪牛羊)、动物血、肝脏、蛋黄这些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极高)的食物。虽然菠菜、木耳也含铁(非血红素铁),但吸收率差不少。
消耗太大:育龄期女性月经量过多是头号原因。还有慢性失血,比如悄悄出血的胃溃疡、长期痔疮,甚至某些隐匿的肿瘤。
吸收不良:胃酸不足(如萎缩性胃炎)、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慢性腹泻等,都会阻碍铁的吸收。
这时,身体会拉响警报:疲惫感如影随形,休息也缓不过来;面色、嘴唇、眼睑内苍白;指甲变薄变平甚至凹陷(匙状甲);稍一活动就心慌气短;头晕眼花、注意力难集中;部分人(尤其孩子)可能莫名想吃泥土、墙皮(异食癖);免疫力也跟着下降。
巨幼细胞性贫血:精密“装配工具”丢失!
如果说铁是造“搬运工”的钢材,那么叶酸和维生素B12就是制造合格“运输车”的精密“装配工具”。它们负责红细胞DNA的正常合成。一旦严重缺乏,骨髓这个“生产车间”就乱了套:造出来的红细胞“发育不良”——个头巨大(巨幼变)、数量少、功能差、寿命短。这同样导致全身“缺氧”。造成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两种原材料的缺失。
叶酸告急:常见于长期不吃新鲜绿叶蔬菜(菠菜、油菜)、水果(橙子、香蕉)、豆类、坚果的人。叶酸很娇气,过度烹饪损失很大。孕妇和哺乳期妈妈需求激增,补充不足也易中招。某些肠道疾病(如乳糜泻)也会影响吸收。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药物人群也会引起叶酸吸收和代谢障碍。
维生素B12告急:情况更复杂些。严格的素食者要高度警惕,因为B12几乎只存在于肉、蛋、奶、动物内脏和强化食品中。但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是吸收障碍! B12吸收需要胃分泌的一种“内因子”帮忙。恶性贫血(自身免疫攻击胃壁细胞)、胃切除术后、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小肠疾病(如克罗恩病)都会导致B12“进不了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也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除了和缺铁性贫血类似的疲劳、苍白、心悸、气短,巨幼贫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信号。首先是消化道的“抗议”,患者会出现胃口差、恶心、腹泻,舌头表面光滑发亮如"镜面",舌头火辣辣地疼、发红发亮(牛肉舌)。其次则是神经系统的“警报”(尤其B12缺乏时),患者手脚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麻木、刺痛,走路不稳像踩棉花,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这些神经损伤如未在6个月内干预,可能造成不可逆后果。
揪出“营养缺口”:医生的侦探工作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原材料的缺乏会导致营养性贫血,那么,当您带着疲惫和苍白来到诊室,我们如何揪出幕后“元凶”——到底是缺铁,还是缺叶酸/B12?作为医生,我们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倾听您的故事: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偏食吗?素食吗?)、月经情况、有无慢性病、做过什么手术、吃过什么药等等,这些线索至关重要。
仔细的体格检查:观察面色、皮肤粘膜、指甲、舌头,特别关注是否有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
关键突破口——血常规:这张基础报告单是筛查贫血的“第一道筛网”。如果血红蛋白(Hb)了,贫血基本坐实。而在分别贫血种类的过程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是一项重要指标:若MCV低(小红细胞),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则怀疑缺铁性贫血可能;若MCV高(大红细胞),则怀疑巨幼细胞性贫血。
深入侦察——专项检查:在基础判读血常规的基础上,如果怀疑是缺铁导致,则继续查缺铁性贫血检测(这是反映身体“铁仓库”储备的金指标!)。如果怀疑是巨幼性贫血,则需继续查血清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有时还需查更敏感的指标如同型半胱氨酸、甲基丙二酸(B12缺乏时它们会升高)。
骨髓检查(非常规):当诊断有疑问或怀疑其他血液病时,可能需要请出“终极武器”——骨髓穿刺。
精准“补仓”,重获活力
找到“缺口”,治疗就有了明确靶点——缺啥补啥,同时斩断“失窃”的根源!
对付缺铁性贫血:
食补助攻:多吃富含“血红素铁”的“铁三角”——红肉、动物血、适量动物肝脏(每周1-2次)。搭配富含维C的蔬果(橙子、猕猴桃、青椒)一起吃,能大大提升植物中铁的吸收率。记住,浓茶、咖啡会“拖后腿”,最好别和含铁食物同服。
药补主力军: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是首选。关键点:剂量要足、疗程要长! 即使血常规正常了,还要继续补3-6个月,直到铁蛋白达标,把仓库彻底填满。饭中或饭后吃能减轻胃部不适(如恶心、便秘),配合维C片效果更佳。
静脉补铁:如果口服受不了、吸收不了,或者情况紧急(如严重贫血、孕晚期),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静脉输液补铁。
堵住“流失口”:必须找到并解决慢性失血的问题!比如调理月经(排查子宫肌瘤、腺肌症)、治疗消化道出血等。
对付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缺乏:多吃深绿叶菜(急火快炒或凉拌)、水果、豆类、坚果。口服叶酸片是主要治疗手段,剂量疗程遵医嘱。孕妇预防性补充叶酸极其重要!
维生素B12缺乏:食补对单纯吃得太少的人有用(多吃肉蛋奶)。但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患者是吸收障碍所致,这时口服药往往无效,必须靠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如甲钴胺)。 开始需要密集注射(如隔日或每周),之后根据病情维持(可能每月一针或特殊口服剂型)。恶性贫血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注射维持。
治疗基础病:积极处理导致吸收障碍的胃肠疾病是根本。
对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补充叶酸或B12后,贫血症状会较快改善。但B12缺乏引起的神经损伤恢复慢,甚至可能导致永久不可逆性改变,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另外,千万不能自己乱补叶酸,因为单纯补叶酸可能掩盖B12缺乏的贫血表象,却挡不住神经损害的脚步,必须由医生明确诊断后指导用药。
防患未然:让“营养贫血”无从下手
守护血液健康,功夫在日常!预防永远是最划算的“投资”,对于营养性贫血,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合理饮食,如果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大大降低罹患营养性贫血的风险:
足量富铁“硬核”:适量红肉、动物血/肝脏(每月几次)、鱼禽蛋。
多食鲜活蔬果:深绿色叶菜(补叶酸+维C促铁吸收)、色彩鲜艳的水果(维C宝库)。
保证优质蛋白与B12来源:奶制品、蛋类、水产。
合理烹饪锁营养: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或适量生吃(保证卫生),减少叶酸、维C流失。肉类避免长时间炖煮。
避免富铁食物与浓茶/咖啡同服。
此外,对于以下重点人群需要特别关照:
孕产妇:孕期常规补铁、补叶酸(遵医嘱)。哺乳期营养接力不能停。
宝宝:及时添加富铁辅食(强化铁米粉、肉泥),保证奶量。
月经量多的女性:日常注重富铁饮食,定期关注血色素。
老年人/胃肠不好的人:饮食易消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
素食者:制定周全的营养计划,定期监测是关键。
吃好每一天,就是最有效的“造血术”
营养性贫血,是身体因关键“燃料”长期短缺而发出的疲惫信号。它可防可治,却常因隐匿被忽视,悄悄透支着我们的健康与活力。记住,餐桌上每一口均衡的选择,都在为血液健康添砖加瓦。当莫名的疲惫和苍白持续纠缠,别只归咎于“太累”,及时就医,一个简单的血常规可能就是点亮健康的关键开关。吃好三顿饭,补对关键营养,让身体里的“运输大队”元气满满,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氧气与能量!
作者:崔淕榠,中国中医科学西苑医院,血液科,住院医师
审核:陈卓,中国中医科学西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