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健康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15.5%,全因痴呆患病率为6.0%。按此估计,中国60岁及以上的MCI患者3877万例,痴呆患者1507万例[1]。如何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从认知科学角度看,大脑和身体一样,越用越灵活。老年人并非只能“坐等退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动制退”。在众多认知锻炼方式中,有种意想不到但高效的训练方式,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记忆力、反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它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纸牌游戏,以其趣味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有希望成为老年人手中的“脑力健身房”。

大脑会退化,也可以再塑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元数量减少,主要包括与决策、注意力相关的额叶区域以及与记忆形成有关的海马区,加之神经递质水平波动,脑血流速度下降,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据研究,约50%~80%认知正常的老年人自觉有“健忘”“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1]。这类主观性认知下降虽不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却可能是发展为认知障碍性疾病的前兆。尽管随年龄增长大脑的退行性变化无法逆转,但此时的大脑依然具备“可塑性”。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认为[2],即使处于衰老阶段,大脑依然能够通过不断刺激与训练,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这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强壮一样,大脑也需持续“运动”才能灵活持久。

纸牌游戏:低门槛、高活性的认知训练方式

纸牌游戏作为一种传统的休闲活动,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研究发现,看电视、做家务和打纸牌,是老年人最常参与的三种休闲方式,而纸牌类游戏在延缓认知功能退化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3]。
纸牌游戏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大量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玩家需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回忆规则与牌型、判断他人策略并制定应对计划,涉及注意力维持、工作记忆、逻辑推理和情绪控制等多个认知领域。应该是说,每一次出牌,都是一次综合思维训练。

以桥牌为例,融合了数学计算、逻辑推理、运筹学等元素,要求玩家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全局规划制定策略,每一次出牌都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与判断,对手的每一张牌都是一个信息源,做好通盘策划,这种强调逻辑的游戏尤其考验记忆和演绎推理能力。而传统扑克牌中的“争上游”“斗地主”“升级”等玩法则更偏重即时反应与策略变换,对执行功能和心理灵活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麻将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在操作流程与逻辑推演方面与纸牌游戏颇为相似,通过摸牌、弃牌,组合出规定的牌型,最终“胡牌”获胜。过程中需记忆对手出牌、判断可能的牌型、规划自身组合,要求玩家高度集中注意力,审时度势,根据每次新抓到牌张来决定是坚持自己的计划,还是调整原有计划,甚至完全推倒重来,实时调整策略。打麻将涉及注意力集中、工作记忆、模式识别和逻辑推理等多项认知功能,同样具有显著的认知激活效果[4]。

手脑并用,还能增强运动协调力

纸牌游戏不仅训练大脑,还是一种精细动作练习。发牌、理牌、出牌等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涉及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参与麻将活动的老年人,其使用惯用手进行目标指向任务时的速度更快,非惯用手的反应也更准确[4]。这说明纸牌类游戏有助于延缓老年人手部功能退化,改善肢体协调性。在养老机构中的研究中也发现,结合“严肃游戏”(即兼具娱乐与治疗功能的游戏)构建双重任务训练系统,能有效提升轻度认知障碍老人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得分和生活质量[5]。因此,纸牌游戏因其游戏性强、接受度高,是理想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训练干预形式之一。

“打牌搭子”:让老年人告别孤独

认知功能的维护不仅仅依靠大脑训练,良好的情绪状态与社会连接同样重要。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缩小,子女不常在身边,容易陷入孤独与情绪低落。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社交隔离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6]。

而纸牌游戏天然具备社交属性,已成为不少老人情感链接的桥梁。一张桌子,几副扑克牌或一副麻将,就能让人们围坐一堂、言笑晏晏。在轻松对弈的过程中,老人们不仅可以交流信息、分享生活,还能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研究表明,参与规律的社交型纸牌活动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情绪稳定性,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7]。

警惕风险:适度才是最好的“剂量”

虽然纸牌游戏有诸多益处,但也不是“无副作用”,需遵循适度原则。若沉迷游戏,可能打乱健康作息,甚至滋生赌徒心态,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国内学者对智力游戏对老年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并建议,纸牌类智力活动每周进行3~4次,每次约1~2小时较为理想[8]。其次,长期久坐打牌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腰背酸痛、下肢浮肿等问题,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建议老年人在打牌过程中应每隔半小时起身活动,适当放松身心、舒展筋骨。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也需注意情绪控制,建议选择游戏规则清晰、节奏适中的玩法,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的竞技型游戏,减少心理负荷,避免因输赢产生过度激动。个别认知能力明显下降的老人,应避免参与复杂规则游戏,以免加重挫败感。

总之,纸牌游戏之所以适合老年人,并非仅因其“轻松有趣”,而是它融合了“认知锻炼、动作协调、社交互动”三种干预维度。与单一的药物治疗或枯燥的训练任务相比,纸牌游戏的多样性和持续情感激励更具可持续性和可接受性。所以,当你看到家里的长辈在饭后拿起扑克牌,不妨走过去陪他一局。这不仅是陪伴他们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更是在共同守护他们的认知健康与情感温度。那副在掌中翻飞的纸牌,也许正是他们通往幸福晚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Xue C, Li J, Hao M,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11:1277995. Published 2023 Dec 1. doi:10.3389/fpubh.2023.1277995

[2]刘骥,强发瑛.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与神经科学的深度融合:源起、意蕴与研判[J]. 远程教育杂志,2024,42(2):95-102. 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4.02.011.

[3]Zhang W, Feng Q, Fong JH, Chen H.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Healthy Older Adults in China. Res Aging. 2023;45(2):185-197. doi:10.1177/01640275221082151

[4]Tsang WW, Wong GC, Gao KL. Mahjong playing and eye-hand coordination in older adults-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Phys Ther Sci. 2016;28(10):2955-2960. doi:10.1589/jpts.28.2955

[5]李双力,李为华,赵燕琼,等. 基于严肃游戏的双重任务训练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J]. 护理学杂志,2023,38(24):88-91.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3.24.088.

[6]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EB/OL]. [2025-07-02]. https://www.who.int/teams/social-determinants-of-health/demographic-change-and-healthy-ageing/social-isolation-and-loneliness.

[7]Tse ZCK, Cao Y, Chau BKH, Yeung MK, Leung C, Shum DHK. Does Playing Mahjong Benefit Older Individuals? A Scoping Review. J Prev Alzheimers Dis. 2024;11(5):1363-1377. doi:10.14283/jpad.2024.102

[8]周常青,胡慧. 棋牌类智力游戏对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20,34(15):2784-2787.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0.15.038.

作者:陈晴晴,主管护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际部综合四病区护士长

审核:仇汉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