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开春”的天气可谓变化多端,一会儿穿着短袖,一会儿就得披上羽绒服,剧烈的温差令人措手不及。忽冷忽热的变化会令肝气不舒,让人觉得“闷闷不乐”,连带着胃口也受到影响,吃什么都不香,稍微多吃几口就觉得饱了。再加上“清明时节雨纷纷”,湿气的加重更令肠胃不适,不少人还“闹肚子”,心情就更郁闷了。
都说香气能令人身心愉悦,天气不好的时候,不少人会在家里点上香薰或是线香,让香味驱散阴雨带来的憋闷。而本草食疗也具有类似的作用,有一味非常古老又“家常”的芳香草药,正适宜在这个时节使用。这就是天然的提鲜剂——紫苏。
紫苏通络
苏叶经常用在海鲜或是河鲜类食物的烹调中,它有好几个不同的“色号”:日料里用来垫在寿司底下的是双面皆绿的苏叶,称为绿苏或是白苏;而熬制奶白色鱼汤或是炒田螺时常用的是双面皆紫的苏叶,也就是紫苏;有时候花坛里也可看到绿紫相间、花纹美丽的苏叶,这是杂交后专门用于观赏的品种,而真正用于入药的只有紫苏叶。
本草理论认为“中空则能通”,茎秆中空的苏叶本就具有疏通气机的作用,再加上它味辛性温,能帮助脾胃驱散入侵身体的邪气,更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因此,紫苏常被用于“胃肠型的感冒”的治疗中,例如名方藿香正气水散里就有它;对于伴有腹胀、腹痛的风寒感冒,紫苏不仅解表散寒,还能消胀止痛,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小孩也很友好。
解郁开胃
在没有阳光的日子,例如雨天或是阴天,人体的阳气容易受到遏制,因此容易心情低落或是郁闷;此时脾胃阳气的升发也同样会受到影响,消化吸收的能力也会变差。而紫苏叶能借助自身芳香的气息“唤醒”脾胃,同时把郁闭在体内的水湿向外发散,使得整个人变得轻松起来。
尤其是在阳光姗姗来迟的春天里,煮一壶紫苏茶,加上一片生姜,一瓣陈皮和几颗冰糖,不仅荡开胸中郁结的滞气,更能化开脾胃中的湿浊,迎接明媚的春日。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