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会“缠腰”的病?民间叫它“缠腰龙”“蛇盘疮”,它就是带状疱疹。
咱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看看该怎么对付它!加强科学应对、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及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因其皮疹多呈带状分布而得名。
病毒从哪来的
很多人小时候长过水痘,以为好了就没事了,可这病毒超“狡猾”!它并没有离开身体,而是悄悄躲在身体里。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与亲皮肤性的双重特性。初次感染时,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水痘或呈隐性感染,随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如年老体弱、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精神压力过大或熬夜、生气、或者患有艾滋病等情况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着感觉神经轴突下行,侵犯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导致带状疱疹发作。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带状疱疹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它特别“偏爱”中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是高发群体 ,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而患病后复发率约为1% - 6%,所以可千万别小瞧它!
病毒感染了有什么表现与并发症
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也就是带状疱疹发作前,它会先给你来个“小预告”。这时候你可能会感觉身体有点疲惫,还有点低烧,也没啥胃口等全身症状,可持续1 - 5天,同时患处皮肤会有灼热、针刺或电击样疼痛,也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瘙痒等异常感觉,此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出疹期时,首先在疼痛部位出现潮红斑,随后迅速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就像一条“带子”缠在身上,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常见的发病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其中在面颈部和会阴部的疱疹症状最重。
带状疱疹的疼痛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出疹时以及皮疹消退后均可能出现疼痛。这种疼千奇百怪,有人说像被小刀不停地割,有人感觉像触电一样,还有人觉得像是有无数小虫子在啃咬。要是不及时治疗,等皮疹消退了,疼痛可能还会一直缠着你,这种情况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最为常见,且严重有的患者甚至疼上好几年,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吃不下饭,影响情绪及生活治疗!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此外,带状疱疹还可能引发眼部并发症(如结膜炎、角膜炎、全眼球炎等)、耳部并发症(如外耳道疱疹、面瘫、耳鸣、耳聋等,即拉姆齐·亨特综合征)以及运动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无力或瘫痪等。
如何打败“带状疱疹”
临床上,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典型皮疹表现、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特点以及疼痛症状进行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可借助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如病毒学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疱疹液中的病毒抗原)、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DNA等。
一旦发现皮肤上出现这些奇怪的水疱,还伴随着疼痛,千万别犹豫,赶紧去医院!能在发病72小时内及时用上的话,能快速“压制”病毒,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带状疱疹的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预防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在发疹后24 - 72小时内开始使用,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可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病毒播散和新皮疹形成,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风险。
止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轻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中重度疼痛则需应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联合使用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止痛药物是帮你摆脱疼痛折磨的“救星”,让你能睡个安稳觉,提高免疫力,尽快恢复。
同时,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修复。此外,还可辅助使用红外线、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疼痛,促进皮肤愈合。
要记住,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按时用药、复查,千万不能自己随便停药、甚至相信民间“不治能自己好”的谣言。
怎么预防与日常护理
目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措施。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全程需接种2剂,两剂间隔2 - 6个月。研究表明,该疫苗对50岁以上人群的保护效力可达90%以上,且保护效果可持续长达10年以上 ,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带状疱疹发作。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学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带状疱疹患者,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水疱破裂继发细菌感染。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疹的刺激。若水疱破裂,可使用碘伏消毒,并遵医嘱涂抹抗生素软膏。
带状疱疹虽常见,但通过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和规范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应提高重视,及时接种疫苗,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另外特别提示老年人如果得了带状疱疹,请注意痊愈后及时进行体检,尤其关注一些肿瘤标志物筛查,排除因恶性肿瘤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发病。
作者:张涵婷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整形美容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鲍荣凤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