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唐徕中学-钟昀良-辅导老师:史艳梅
21世纪以来,由于地球上人口剧增和人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源环境和能源压力也相应地增大。工厂冒出的滚滚黑烟污染了大气,碳中和的目标迟迟没有实现。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层出不穷,加之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人类对能源,尤其是高效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科技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许多科学家乐观地认为人类将在2000年殖民月球,几十年后人类就能占领太阳系,跃升为真正的星际文明;星际战争、人工智能反叛人类题材的电影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仅仅存于美好的梦想。想象中的科技飞跃的时代并没有到来。冷战结束后,大国博弈,战争、内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经济制裁、经济战……永不停歇!令人失望的是,整个二十一世纪,没有大的创新:基础理论没有什么开创性的突破,只是在原先的技术上修修补补;信息技术软件、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让民众产生了一种社会仍在进步的假象。然而,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却真切提醒着人们面临的危机。
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了!人造太阳的成功点燃,为沉寂的人类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或许,安逸的生活限制着文明发展的上限,而危机刺激着文明的潜力。此后的几十年,一座座数百米高的巨型核聚变电站拔地而起,巍峨矗立。为了纪念百年前我国核电技术刚起步的那段艰难岁月,这些核聚变反应机组被命名为“玲龙——新核时代号”!
“新核时代”核电设备采用氘氚为核原料,通过事先赋予等离子较高的能量,再用高频率电磁波照射引爆的方式,解决了核聚变反应发生需要极端高温高压的难题。而常温超低电阻材料和高磁饱和材料的出现,使磁饱和的限度提升近十倍!凭借此创造出了足够强大的磁场,狂暴的等离子于是被乖乖束缚住,又辅以惯性约束的方法,使环流器核聚变反应更稳定、更安全、持续时间更长。“可控核聚变技术”姗姗来迟,终于出现在人世间。
“新核时代”核电设备的原材料——氘和氚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其聚变产物是无放射性,无污染的氦;并且得益于核聚变反应条件的苛刻,若核反应中温度稍有下降,聚变就会立即停止,所以几乎不可能发生核事故,安全性很高。相比之下,传统核裂变因其核原料铀235等重元素的稀缺,加上裂变后产生难以处理的放射性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着核裂变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可控核聚变是人类发展的大势。
漫步海岸,我们有时会看到一座巍峨壮观,高数百米的建筑,这就是“玲龙——新核时代号”核电站。它就地取用海水作为环形冷却塔的冷却液,庞大的废热将海水蒸发,这些蒸馏水将会被妥善收集,供给城市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冷却塔流出的高浓度盐水通过一体化工业,被转运到旁边的工厂,制取出精盐,并可从中提取溴,氯气,镁等大量化工元素。大片原先用来晒盐的土地种上了袁院士发明的“海水水稻”,或者开发出临海旅游业,都有效提振了当地经济。
时光匆匆,距离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已经五十年了。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短缺不仅仅带来能源问题。石油分馏后得到的沥青被广泛用于筑路,各种衍生品可用于生物制药,生产润滑油、机油、制衣原料化纤产品,乃至于农药化肥。“石油是工业的命脉”这话说得一点不错。陆地上的石油已经开采殆尽,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海洋。“把核聚变装置小型化,安装在巨型的可移动海上石油作业平台上,为其供能!”核物理学家多年摸索下,已经在技术上做到了这一点,开发出小型化的“玲珑号”,搭配上新材料科技特制的“金钢钻”!与此同时,利用化学手段简单便捷高效地制取这些“石油产物”成了当代化学学科的前沿课题。化学家们正设法治疗人们的“石油依赖症”,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核能时代的电价异常便宜,钢铁、水泥等百年前的高耗能工业产品变得廉价,加上强度更高的理想新材料的普及,城市的地表建筑物越造越高,哪怕是千米的高楼大厦如今也不足为奇。楼栋之间兴起了空中走廊,甚至一些交通轨道也建在高楼与大厦之间,高悬在几百米的高空,它们以同样的摩天大厦作为轨道支柱。这种新兴交通方式有效缓解了地面的交通运输压力,这种空中走廊几乎已成为大城市的门面。廉价的电能加上材料学的飞速发展,磁悬浮列车的修建和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在地下的真空管道中其速度已经可以比拟飞机。目前,磁悬浮交通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备,票价便宜,又很舒适,运载量大,机动性高,也没有飞机上气压带来的耳鸣问题。现在火车已几乎绝迹,飞机正在向洲际旅行和高超音速的紧急运输等方向转型发展。如今的城市,美丽而富有科技感!
人类很渺小,人类又很伟大,我们一路走来,踏过泥泞与坎坷,背负着辛酸与泪水。自工业革命数百年时光,人类终于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到了高科技时代的碧水蓝天。唯愿人们能停下零和博弈,将目光望向更深远的地方,真正联合起来,合作共赢。请坚信:技术改变世界,科技成就未来!
来源: 宁夏科学传播